学校概况

校训

位置: 首页 -> 学校概况 -> 大学文化 -> 校训

精 融 善 新

一、单字释义

“精”:精益求精,追求卓越

“精”,本义指纯净的米,后引申出精华、精通、精湛等意。朱熹《大学集注》对“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解释为“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后延伸出“精益求精”的成语,意指已经很好的事物,还可以进一步追求更好,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精”字作为校训,体现了学校的教育理念与育人追求,表达了学校对师生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能力培养等各个领域的极致要求,表明了学校始终坚持把培养具有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的高端技能人才作为首要任务。

“融”:融通四海,融会贯通

“融”,本义为炊气上升,后发展有融化、调合、和谐之意,常与融合、融会贯通一起使用。朱熹《答姜叔权》:“举一而三反,闻一而知十,乃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指把各方面的知识、道理融合贯穿,从而获得对事物全面、透彻的理解。“融”字作为校训,一是激励师生要融会贯通知识和技能,做到知行合一;二是强调学校办学要坚持兼容并蓄、开放融合的发展理念,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特色,构建完善多元办学格局和现代大学治理体系。

“善”:善作善成,德才兼备

”,指道德美好或有向好发展之意,《大学》中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北京作为首都,提出建设“首善之区”。《汉书·儒林传序》:故教化之行也,建首善自京师始。首善者,第一善也,上上善也。“善”字作为校训意在要坚持首善标准、善作善成,激励学校、教师和学生都要努力成为“最好的模范”,强调师生不仅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行为准则,还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真正实现德才兼备、德技并修的全面发展目标。

“新”:开拓创新,逐梦未来

”,本义表示砍伐木头,后引申为新旧之“新”,《易经·大畜》有“日新其德”,《论语》有:“温故而知新”,《大学》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都有“更新、革新”之意,后来在此基础上延伸出“创新”之义。“新”字作为校训,一是激励师生要保持进取之心,勇于更新自己的思维和知识,敢于向未知科学技术领域探索,做“新”的自己,探索“新”的事物;二是希望师生在学校升本之后,以全新的姿态、崭新的面貌,担当新使命,焕发新气象,展现新作为,共谱新篇章。

二、两词组合释义

“精融”:精于融合之意。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对学校而言,就是要坚持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做精做实“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努力构建融合开放的职业教育办学新格局。

“善新”:善于创新之意。学校升级为职业本科院校之后,要坚持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办学精神,努力探索职业本科层次办学路径,创新职业本科院校发展模式,全方位、深层次地打造成为职业本科教育的全国示范和样板。

精融”“善新”作为两个词来理解,精融体现了学校的核心办学理念,善新则体现了学校始终坚持勇立潮头的进取精神。

三、整体内涵

“精融善新”四字校训形成完整的学校文化精神价值体系:“精”为立身之本,“融”作发展路径,“善”乃价值灵魂,“新”是奋进动力。四者既独立成意,各有侧重,又浑然一体,有机统一,完整呈现了职业本科教育应具有的“执着专注的精神追求、开放融合的办学格局、德技并修的培养目标、敢为人先的创新胆识”的办学特征,与建设首善标准、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水平技能型大学的发展愿景深度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