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业教育这片充满无限可能的热土上,青年拔尖人才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他们不仅是专业技能的佼佼者,更是学校发展的中坚力量。此前,我们已陆续介绍了多位在各领域大放异彩的青年才俊,他们凭借精湛的专业技能、深厚的教育情怀,以及不断创新的进取精神,为学校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近本批次最后五位在职业教育舞台上大放光彩的青年拔尖人才,聆听他们的故事,感受他们为学校发展所带来的变革与积极影响。
1.生物工程学院 王瑞丽

王瑞丽老师,生物工程学院的中坚力量,生物技术领域的杰出“创新者”,她以自我鞭策与不懈努力,在精进专业技能与提升品德修养的征途上稳健前行。
在科研探索的广阔天地里,她同样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作为黄大年教师团队的一员,她主持司局级课题1项,校级重点及一般课题2项,参与省部级课题1项,校级重大1项,研究成果显著,为生物检测领域开辟了新的技术路径。此外,她还发表了8篇高质量的SCI论文,1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参编“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1部,在学术领域崭露头角。其2项专利成果,更是为生物检测技术的发展贡献了力量。
在学生指导方面,她多次带领学生征战“挑战杯”首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与北京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荣获国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与市赛一等奖4项的佳绩,为生物技术领域输送了一批批具备创新与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个人荣获市级优秀指导教师荣誉。
作为学院教育教学的领航者,她率先垂范,创新性融合“案例分析+项目实践”教学模式,将真实生物产品案例融入课堂,有效锤炼学生的安全评价能力。她深耕课程思政,巧妙地将生物技术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科学严谨的职业观念与高尚的职业操守,荣获校级课程思政“三金”优秀教学设计案例、“最美课堂”、“课程思政示范课”等荣誉。
在社会服务领域,她亦是积极投身其中,担任高级研修班负责人,精心组织培训工作,为生物技术行业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术人才。同时,她还通过产学研合作,与生物技术企业紧密携手,共同推动技术升级与产品创新,为行业的蓬勃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生物工程学院 费文婷

费文婷博士,在教育教学与科研探索的双轨上并驾齐驱,展现了非凡的才华与不懈的追求。
在科研探索方面,她成果斐然,主持北京市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1项,参与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芳香药性的中药挥发油单体成分优化配伍治疗病毒性肺炎急性渗出期病理阶段的功效及作用机制研究”,不仅深化了中药药理学的理论认知,更为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主持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中医药国际合作专项,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中医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此外,她还发表了6篇高质量的SCI论文,6篇核心期刊论文,在学术界初露锋芒。她的5项发明专利更是为中药现代化进程贡献了重要力量。
在学生指导方面,她指导学生参与2024年“挑战杯”首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荣获金奖;在北京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也斩获了二等奖的佳绩。通过项目指导与悉心栽培,她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更为药学领域输送了一批优秀人才,为行业的蓬勃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教育教学领域,她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创新的理念,参与行指委教改项目,探索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让学生在实战演练中磨砺核心技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融合。
社会服务领域,她主持横向课题2项,通过产学研合作,助力中药企业技术升级与产品创新,为中药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3.经济管理学院 杨添天

杨添天副教授,经济管理学院的杰出代表,产教融合的坚定“践行者”,她将“模拟谈判+案例分析”教学模式引入课堂,通过构建真实的商务场景,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谈判技巧与跨文化沟通能力,在北京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中连续两年荣获一等奖。同时,她深入课程思政建设,巧妙融合商务英语与思政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际视野与高尚的职业操守,深受学生爱戴,荣获校级“优秀班主任”“优秀党员”“毕业论文优秀指导教师”“‘三带三改三争’活动标兵”等荣誉。
在科研探索的征途中,她同样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主持或参与厅局级课题2项,校级重点课题3项,发表了多篇高质量的EI检索论文,在学术界崭露头角。
在学生指导方面,她多次带领学生征战创新创业竞赛,如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等,荣获近十项市赛奖项,为财经商贸行业输送了一批批具备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优秀人才。
社会服务领域,她深入参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相关课题研究,多项研究成果被采纳并应用于实际政策制定,为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贡献了重要力量。
4.艺术设计学院 赫铁龙

赫铁龙老师,艺术设计学院的骨干教师,担任艺术设计学院数字艺术系党支部书记一职。在教育教学的广阔舞台上,他创新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将真实项目融入教学,使学生在实战演练中精通媒介内容制作的精髓。
在参与教学竞赛方面,他经过为期7个月的教案设计迭代、课堂教学反复演练及教学策略创新优化,凭借精彩的现场发挥,最终在2024年北京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中荣获一等奖。此外,还获得了校级课程思政“三金”优秀教学设计案例等荣誉。
科研探索方面,他领航前行,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电影声音的史学建构及理论研究”中担任主要成员,主持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当代电影中的北京声景建构研究”,并在CSSCI、北大核心期刊发表多篇高质量论文,在教育部高校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领衔主编的教材中担任副主编,获得专利授权1项,其研究成果为媒介声音理论体系的完善与科学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学生指导领域,他引领学子征战国际赛场。在2024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数字艺术设计赛项中,他指导的学生荣获国赛银奖,为数字媒体行业输送了大批具备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人才。
社会服务层面,他主持横向科研课题1项,热情投身于传媒行业之中。通过与数字传媒企业的紧密合作,不遗余力地推动艺术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同时在北京市乡村振兴与建设方面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5.基础教育学院 于雪梅

于雪梅副教授,数学教育改革的先锋,现任基础教育学院数学教学部副主任一职,她以《高等数学》、《应用数学》等课程为主讲台,引领学子遨游数学海洋。在教学方法上,她勇于革新,打造出互动式教学模式,显著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同时,她深谙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将数学知识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不仅传授科学知识,更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与深厚的家国情怀,荣获北京高校、职业院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其撰写的案例荣获北京市职业院校课程思政“三金”教学案例。
在科研领域,她同样展现出了非凡的领导力与创新能力。她参与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主持校内科技重点项目2项,并在EI检索期刊上发表多篇高质量论文,为学术界贡献了宝贵的研究成果。此外,她还参与编写了多部教材和专著,为数学教育改革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在学生指导方面,她堪称典范。她多次率领学生征战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与国际数学建模挑战赛,荣获北京市二等奖及中华赛二等奖等殊荣,她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思维。
随着这十五位青年拔尖人才系列报道的圆满结束,我们不仅见证了他们扎根职教一线,以创新为笔,以责任为墨,书写的精彩篇章。他们的故事,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缩影,更是学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生动例证。让我们向这些默默耕耘、不懈奋斗的青年拔尖人才致以最诚挚的敬意,期待他们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弘扬北职大精神,为学校建设首善标准、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水平技能型大学再续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