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科研首页 >> 职教园地 >> 正文
科学评价提升“双高”治理成效
2020年05月21日 12:52
 有什么样的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作为风向标,科学的评价是实现“双高计划”目标的关键环节,关乎全国高职院校未来的治理方向。

 

去年底,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单位名单尘埃落定,意味着“双高计划”正式由战略决策转入建设实施。“双高计划”实施意见7次提及“引领”,目标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体发展。可见,“双高”建设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双高计划”本身,更肩负着我国高职教育质量全面提升和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时代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有什么样的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作为风向标,科学的评价是实现“双高计划”目标的关键环节,关乎全国高职院校未来的发展方向。


评价理念:更加注重立德树人

 

  一直以来我国影响较大的政府评价项目,多立足于社会本位,也就是关照社会公众的需要。通过评价,服务政府进一步加强国家对高职院校的宏观管理和指导,帮助学校揭示现状与问题、优势与短板,改善办学条件,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但归根结底,大学的最终目标是服务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提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高校只有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才能办好,才能办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这也为“双高计划”的评价指明了方向,即要把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首位,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的理念。

     无论是高水平学校还是高水平专业群,一定是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水平,这是出发点,也是落脚点。这就要求我们在“双高”评价中更加注重学生的认知和感受,把立德修身、全面发展等融入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之中,重在评价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也就是学校是否能够提供学生满足个体发展以及适应社会的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使“双高计划”的建设成效真正落到人才培养上。

 


评价重点:更加注重服务国家战略

     现阶段,我国高职学校与专业之间发展水平的差异已经不再是物质层面的差距,而是更多地体现在发展理念的前沿性,政策、标准、制度的先进性。“双高计划”作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重要举措和职业教育“下好一盘大棋”的重要支柱之一,通过“舞龙头”引领带动职业教育培养千万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和服务国家战略。这意味着,“双高”建设已经进入到了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促进产业升级的更为宏大的层面。

 

  粗略统计,197所“双高”建设单位在“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东北全面振兴等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均有布局。因此,评价“双高”建设不能单纯地考量学校发展水平,更要体现学校在“双高”建设中的战略支撑度。要将评价重点置于“扎根中国大地”,注重项目建设对推动国家重点产业和区域支柱产业发展的服务度,如学生到国家急需的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就业情况;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的支撑度,如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智库建设、社会服务和成果转化效益等情况;对带动贫困地区发展的贡献度,如开展对口支援、技能培训、对贫困地区的扩招任务落实等情况。

 


评价指标:更加注重发展效益

      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是确保评价结果有效可靠的前提。现行的职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注重于通过某个时间节点学校取得的标志性成果,如国家项目、各类获奖、师资队伍、社会服务以及就业率、满意度等等,来评测学校的整体水平和影响,重视建设成效的总量和集成评价。这样的评价指标体系标准清晰、程序简单、结果可比性强,在执行效率和技术操作上简便易行,缺点是容易造成评价结果的不公平。由于不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发展基础相对薄弱、资源投入相对少的学校或专业群,即使取得了明显的建设成效,但在评价结果上极有可能不如发展基础好但建设成效一般的学校或专业群。


  “双高”建设的十项改革任务聚焦高职教育发展的若干核心领域,要在这些方面体现“双高”建设资源的配置效率,就要在评价指标设计上注重对学校发展潜力和趋势等成长性的评价,注重对学校、专业群建设投入产出比的评价,减少标准划一的绝对性评价指标。这样发展基础相对薄弱的学校或专业群亦可以通过更加高效的建设突显出“高水平”,实现公平较量甚至弯道超车。

 


评价方式:更加注重分类评价

 

  国家示范校建设推动了高职院校由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发展,促进了职业教育基础能力的提升,但是同质化办学的根本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没有特色,就没有竞争力,在职业教育类型化发展的大方向下,“双高”建设就是要引导学校把自己的特色建出来。从专业大类布点来看,197所“双高”建设单位的253个专业群覆盖高职专业目录的18个专业大类,其中布点最多的三个专业大类分别是装备制造大类58个、交通运输大类29个、电子信息大类28个;从产业布局来看,服务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业群有75个,面向现代服务业的71个,面向先进制造业的63个,面向现代农业的23个,其他21个。同类学校、同类专业群如何个性发展,目前尚难定论。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就是第一轮建设周期结束后197所学校和253个专业群放在同一个平台上,每所学校、每个专业群都应该有鲜明的辨识度。

 

  “双高”建设要引导专业群个性发展,就不能用一把尺子量所有学校,评价方式上应实行多维多层的分类评价,通过“专用”的尺子来衡量不同类型学校的建设模式与建设成果。这与中央提出的构建有利于各类高校特色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式,办出特色、争创一流的思路是一致的。学校也无需一味迎合追逐,既能避免资源浪费,也能避免因为盲目建设而导致的“千校一面”,更加有利于专业群在建设路径上体现差别化发展,真正实现“百花齐放”。



评价主体:更加注重多元参与

 

  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用第三方评估促进政府管理方式改革创新。《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项目遴选管理办法(试行)》明确,教育部、财政部委托第三方评价项目绩效。尽管第三方评价正在逐渐成为政府管理常态,可目前职业教育领域专业化、市场化的第三方评价组织还很少。2015年国家推进放管服以来,虽然形成了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的新格局,但实践中第三方评价面临诸多的现实障碍,首当其冲的便是合法性问题。令人期待的是,这一问题在立法层面即将取得突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中,新增了关于质量评价的条款(第三十五条),明确具备条件的行业组织、职业教育研究机构等第三方专业机构可以依法对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开展评价、认证。还需要注意的是,管办评分离只是职能上的分离,不是职责上的剥离,管和办依旧要对教育质量负责任。因此,“双高”建设的第三方评价团队必须是具有官方授权的专业组织,以保证可靠性。

 

  需要注意的是,管办评分离只是职能上的分离,不是职责上的剥离,管和办依旧要对教育质量负责任。因此,“双高”建设的第三方评价团队必须是具有官方授权的专业组织,以保障可靠性。在评价建设成效时,更要吸纳多元的评价主体,邀请政府智库、同行专家及行业、企业界人士、资深媒体人士对院校建设成效进行综合独立评价。同时,也不能忽略学生、家长、教师、用人单位等利益相关方在建设成效评价中应有的作用,要开展针对这些利益相关方的满意度调查,以此提高建设成效评价的公信力,使评价结果更公正、更具代表性。

 

    (作者:杨剑静,系浙江省现代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本文系2020年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课题“现代治理视域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研究”〔20JDZD081〕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