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科研首页 >> 职教园地 >> 正文
“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教育如何深化产教融合
2020年07月16日 23:59
 一、“双高”建设与产教融合的互动逻辑

“双高”建设与产教融合本质上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工作的一体两面,前者代表高职教育迈向高端、争创一流的目标,后者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原则和路径。不论是从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来看,还是从具体实践中两者的实际交互来看,“双高”建设与产教融合都是不可分割的关系,这种互动逻辑关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 双高”建设是产教融合迈向更高水平的重大契机。

2.深化产教融合是“双高”建设推进的重要原则。

一方面,“双高”院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要以产教融合为导向。另一方面,产教融合是“双高”院校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需要。

3. “双高”建设与产教融合是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根本趋向。

二、“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深化产教融合的制约因素

1.外部环境未发生根本性变化,职业教育的地位依然弱势。

在政府投入层面,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明显不足。在社会认同度方面,职业教育亦处于弱势地位。技术技能人才的薪资待遇偏低,进一步削弱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吸引力。

2.地方对国家职教政策的僵化执行,职业教育体系化建设过度。

在中央政策的落实过程中,很多地方的职业教育主管部门和相关教育工作者没有充分尊重职业教育发展的特征和规律,存在上级政策执行僵化的现象,导致体系化建设不但没有助力当地职业教育的更好发展,反而使部分地区职业教育的生存环境更为恶劣。

3.校企协同的磨合期长,产教资源对接效果不佳。

一方面,校企之间人才资源整合对接的难度大。另一方面,校企之间科研资源和技术力量整合的难度大。

4.中低端产业企业对高技能人力资源的敏感度弱,缺乏参与产教融合的现实动力。

三、“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深化产教融合的破解对策

1.加大支持力度,完善配套政策,改善职业教育发展环境。

一方面,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经费支持力度。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应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拨款额度,夯实职业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快配套政策和制度建设。政府要完善技术要素参与分配政策,鼓励企业以股份、期权的形式将技术技能要素纳入企业收益分配体系。

2.改革管理体制,注重区域差异,平衡职业教育体系结构。

政府要深化简政放权改革。要建立起高职教育差异化管理模式。要平衡职业教育体系结构。

3.坚持市场化办学,优化产教资源建设,促进校企有效协同。

首先,高职院校要瞄准市场需求,优化科研资源的功能和特性。一要更新科研理念,以服务于区域行业企业技术升级和产品研发为导向建设科研资源;二要加强校企科研合作,在与企业的磨合实践中快速提高自身的科研服务能力;三要完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机制,探索建立与企业共建共享技术专利的互惠共赢机制。

其次,高职院校要改革创新教师培训和考核制度,鞭策教师群体进入企业以提高技术应用能力。一方面要优化教师在职培训机制,调整教师在职培训重点,加大技术技能实训的比重和时长,不断提高教师群体的实战能力。还要转变教师培训的方式方法,更多运用企业实训和挂职锻炼的方式进行培训。另一方面要创新教师考核制度,在教师专业素养评估中突出技术应用能力考核,以压力催生动力,鞭策教师群体主动积极进入企业生产服务一线接受实训锻炼。

最后,地方政府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引导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地方政府应贯彻落实好《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的精神和要求,切实给予产教融合型企业“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并按规定落实相关税收政策,为企业参与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4.加快产业升级,精准定位人才规格,强化人才资源支撑作用。

首先,各地方要深刻研究全球产业发展大势,培育壮大企业主体。各地方政府要准确洞悉全球产业发展大势,立足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独特优势,统筹规划,大力推进工业生产方式、发展模式、增长动力转变突破,加快形成工业经济新结构、新动能、新优势,培育出更多核心竞争力强大持久的优质企业,为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全面深入推进开辟更加广阔的产业空间。

其次,各级政府要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中小型企业发展环境。各级政府要切实转变职能,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探索“证照分离”改革,实行多证合一,破除各种隐性障碍,使中小型企业能尽快成长。还要加大对中小型企业的扶持力度,落实和完善税收优惠和信贷支持政策,减轻中小型企业的经营负担,支持中小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进行技术改造,延长中小型企业的寿命。

最后,高职院校要精准定位人才规格,增强技术技能人才助力中小型企业发展的能力。高职院校要根据地方中小企业经营发展的实际情况和需要,精准定位人才培养规格,灵活制订与中小型企业开展校企合作育人、联合技术攻关的方案,增强学校助力中小型企业发展的能力,努力缩短校企合作的受益周期,吸引更多的企业积极参与高职教育的办学和育人。
(节选自《教育与职业》2020 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