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各地都不愿错过职教的黄金时代,纷纷发展推出职教发展政策。
近期,长三角地区发布《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职业教育一体化平台建设方案》,推动示范区内青浦、吴江、嘉善的职业学校跨区域招生。7月31日,甘肃成为继山东之后全国第二个整省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省份,“技能甘肃”将成为该省发展的新名片。
从学校主体来看,职教发展的困难或许是专业师资缺乏,但从省域范围来看,职教发展难题就变成了传统生源不足、职教经费不足。
与本科教育投入相比,高职院校经费投入明显不足。官方统计数据披露,2019年全国高等教育经费总投入为13464亿元,其中,普通高职高专占占据高等教育“半壁江山”,但其教育经费占比不到两成。
传统生源不足更是头疼。当下,高职扩张是机遇,但也是挑战,去年100万的扩招任务能超额完成,主要是农民工、下岗工人与退伍军人等非传统生源人数占了接近一半。并且,在职教师资没有同步改善的情况下,高职扩招只会更加“摊薄”原有的教学资源,高职未来高质量发展又有新挑战。
如果放眼全球,职校生源问题似乎不愁。据人民网报道,2019年,韩国45万名高等教育院校的入学新生中,进入专科大学的学生约20万名,占比44%。在德国,每年有超过一半的毕业生会选择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培训。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在全球颇负盛名,也让德国成为欧盟内失业率最低的国家。“双元制”能受到毕业生的青睐,一方面得益于早在1969年,德国通过《联邦职业教育法》,在法律层面确定“双元制”教育,社会认可度高。另一方面,德国已有完备的职业体系,据统计,2020年全德国共有324种不同种类的“双元制”教育职业可供学生们选择。
此外,在具体办学方面,德国“双元制”模式给中国职教发展带来的直观启示在于,“双元制”学生学习年限为2~3.5年,70%的时间在企业。
这也是代表们一直呼吁校企合作时所建议的方向。如全国人大代表、龙大食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宫明杰也就曾建议职教实行“场景式培养”,引导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建技能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平台,推广“校中厂”“厂中校”等联合办学模式。
事实上,在2019年底教育部发布的《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中,也有类似的内容。在相关条款中,提出了“学徒制培养,行业企业参与招生、制定培养方案”等校企合作的具体内容。
欣慰的是,华为等巨头企业在构建自身人才生态建设时,推行的产教融合规划,与上述条款中的内容不谋而合。
华为EBG中国区副总裁李同广曾公开透露了华为未来在产教融合事业上的规划。其一,华为将基于华为认证体系积极参与和支持国家1+X制度建设,持续优化和完善认证体系;
其二,华为计划与至少200家高等职业院校开展“华为ICT学院”校企合作计划,每年培养应用型人才不低于5万人,为ICT产业链输送优质人才;
此外,华为还致力于加强行业共同体建设来推动行业交流与合作。以5G+产教科融合高端论坛为例,该论坛计划,到2025年,初步形成500家优质单位参与的示范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论坛组织。
这意味着,5G+产教科融合高端论坛为平台,将形成以华为为中心的产教融合生态圈,更大程度发挥ICT产业链的优势,为行业数字化转型培养优质技能人才。
以华为为代表的大型科技企业,主动融入产教融合实践,或将为职教发展开启一扇新的希望之门,为职教高质量发展注入新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