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是为实现特定教育目标而组织起来的教育内容的总和。20世纪90年代以来,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重心已经由课程内容设计转向课程组织设计,意味着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从内容的局部调整进入了结构重组的重要阶段,也意味着课程体系的组织设计成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不可忽视的关键一环。为突破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瓶颈问题,遵从学习者职业能力的发展规律,杭州市西湖职业高级中学(简称“西湖职高”)以能力进阶为理念进行课程体系的建构实践,并按照不同职业能力发展阶段的学习要求以及工作能力要求,构建了训练类课程、服务类课程、研创类课程三类进阶课程,逐步形成了以培养标准进阶塔、情境进阶塔、培养方式进阶塔为特征的“塔型进阶”课程体系,用13年的探索走出了一条特色育人之路。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就是培养学习者的职业能力。但一直以来,为实现这一目的只能依托于基于学科知识的课程体系,试图从理论的学习中培养实践能力,以至于忘却了培养职业能力最为有效的路径在于实践的逻辑。鉴于此,经过13年的探索与实践,西湖职高构建起“目标分层、分阶培养”的课程体系,形成了以训练类课程、服务类课程、研创类课程为主的课程结构,构建起了培养标准进阶塔、情境进阶塔、学习方式进阶塔的课程活动形式(图1)。
一、“塔型进阶式”的模型设计
1.塔型结构的设想
从整个人才培养结构看,“塔型”是人才梯队的构成形式,在全部学生达成技术熟手目标的基础上,一部分不合格员工成为合格员工,其中的优秀者成为具有研创能力的员工。
从职业能力构成看,熟练的技能操作是顺利完成工作项目以及进行研创的基础。看似在重复训练中形成的技能自动化,其实质是对动作的定向以及环节的理解,背后是在经验积累基础上对“怎样做”的思考。每一个职业都是由许多岗位组成的,所以要完成一个工作项目,必须对这些技能与知识进行灵活整合,研创能力也是建立在对岗位与职业理解的基础之上的。因此,随着能力边界的扩大,知识与技能的整合程度将不断提升,由此构成了职业能力塔。
从学习的组织结构看,一个团队必然由导学者、助学者、学习者三种角色构成,无论角色如何动态变化,这永远都是一个塔型的结构方式。基于塔型的内涵,学校需要制定不同阶段的晋级标准,并对每一阶段的学习内容进行符合这一阶段特征的重构,在教学中可采用多师教学的模式,将优秀的学生纳入教学团队,给予其不断成长的目标和动力,并在学习团队中明确不同位置及其职责,这样才能形成稳定的塔型结构。
2.“塔型进阶式”课程体系的构建基础
德国职业教育学家劳耐尔在能力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区分了从新手到专家的5个发展阶段,即新手、有进步的初学者、内行的行动者、熟练的专业人员和专家,并描述了每个阶段的能力特征,能做出的行动,以及向上一阶段发展需要的学习条件。
这一理论认为学习形成了四个逐级递增的阶梯:第一级是职业定向和总揽知识的学习;第二级是职业的关联知识的学习;第三级是细节与功能知识的学习;第四级是基于经验的系统工作知识的学习。正因为各阶段学习范围不同,所以学习的内容与方式必然存在差异。
按照这一理论,职业能力的发展始于个人经验,最终还要回归到个人经验。以此为依据,根据我国中职学校的特征与社会对人才的期待,西湖职高将学习者的职业能力成长的逻辑路线分为“新手”“熟手”“高手”三个阶段。并以此为分析框架,构建了“训练类课程”“服务类课程”“研创类课程”三种类型的课程,这三类课程相互联系、密切配合,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提供了直接依据,推动了学生职业能力的成长。
二、三类课程:训练类课程、
服务类课程、研创类课程
1.训练类课程及其实施
该类课程既包括技能精致化的训练,也包括归纳思维的训练。训练是技能获得、熟练、自动化与精细化的主线,也是学习者拓展职业能力的基础。只有通过螺旋上升式的训练课程,才能帮助学习者循序渐进地夯实技能基础。
训练类课程的实施特征是追求标准与精致。“标准”指向的是学习者在规定的时间内能按照标准的流程,用标准的操作方式,完成符合标准的作品。“精致”指向的是作品的审美范畴,需要学习者在标准的基础上,对每一个细节的精细化制作。从标准到精致表现了学习者从技能熟练到技能精细化的过程,一方面,需要通过观察、模仿训练,提升学习者对标准精致的敏感度与准确的还原度;另一方面,需要通过纠错、完善训练,帮助学习者积累对标准精致的实践经验。
2.服务类课程及其实施
该类课程是在真实的生产与服务工作场景中,培养学习者合理分析工作任务、高效执行任务的能力,以及适时反思与改进行动的课程。对一名合格的员工而言,技能操作仅仅是基础,还应当具备必要的“软技能”,如,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主动收集行业标准的能力和对整个工作流程的了解能力。因此,在训练类课程进行到技能熟手阶段后,训练与真实情境的生产服务就必须进行有机结合。
服务类课程的训练分为两条线:操作室的精细动作训练与工作场所的真实工作训练。因此,企业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应当主动提供基于真实工作场所训练的机会,企业的参与程度与学生在真实工作场所的学习程度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成与败。企业不仅是这类课程的设计者之一,也是生产服务性项目的引进者。
追求高效与合理是服务类课程实施的典型特点。“高效”指向的是能根据现场需要优化生产服务流程或者方案,提高生产服务的效率。“合理”指向的是能根据需求提供符合需求的生产服务。从高效到合理表现了学习者对流程的熟练度,以及对任务特征、市场需求和产品之间关系的分析与理解,这是学习者转向合格员工的重要标志。因此,学习者需要不断在仿真工作场与真实工作场间交替学习,仿真工作场包括虚拟空间与线下空间,承担体验学习、复盘纠错的功能,真实工作场具有实战积累、提升巩固的功能。
3.研创类课程及其实施
研创类课程是在前两类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的职业能力拓展,由产品研发、技术创新、品牌创业等内容构成。这类课程定位于培养学习者对问题的探究能力,帮助学习者通过市场调研形成问题,并理解用户的基本需求,通过设计方案、验证方案,进而推动方案的具体操作实践。通过完成相应的研创项目,加深学习者对专业、产业、市场的理解。因而,这种类型的课程一般被置于中等职业教育学制的后半段、高职阶段以及企业高级员工的培训过程中。
对研创中级阶段的目标是培养学习者根据需求设计方案以及验证可行性的能力,加深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因而,高职阶段的学习者要在收集与分析信息的基础上设计解决方案,并进行实验验证。高级员工培训阶段的学习者要能够制定合理的实施方案,并根据社会条件与市场条件的变化及时改进与优化方案。
追求研究与创新是研创类课程实施的显著特点。“研究”指向的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实证研究,需要对包含问题的现象具有敏感性以及分析、归因的能力。“创新”指向的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技术升级、产品改良、品牌创业,需要方案设计、实践验证与优化提升的能力。这是学习者拓展职业能力,进而成为专家型人才的重要环节,也是职业人需要终身研习的课程。这类课程的实施需要围绕具体真实的研创项目,以攻关项目组的形式,在研创中学习。同时,也需要走出去看,请进来导,加强素材积累以及相关的理论学习。
三、三维进阶塔:培养标准进阶塔、
情境进阶塔、学习方式进阶塔
1.以职业能力阶段为基础的培养标准进阶塔
需要在完全学分制的前提下,按照“达标即进阶”的进阶理念,突破传统学制以学习时间为晋级主要条件的界限,同时系统设计相应的学习方式、学习情境以及学习者能力进阶的构成要素,形成课程体系的培养标准进阶塔。主要体现在三个阶段。
(1)新手—熟手的基础技能学习阶段,在从分项技能学习到综合技能学习的过程中熟练掌握专业技能,达到技能内化。如,烹饪(热菜)专业在这一阶段要求正确掌握常用刀法和要领,要学会蔬菜、家禽、水产原料的初步加工程序,使其符合烹饪的要求,进而能够准确、熟练地对原料接糊上浆,同时能够恰当掌握火候,调味准确,最终能够具备本菜系的特色。
(2)熟手—能手的工作能力升级阶段,通过完成生产服务工作项目,熟悉生产流程,理解生产服务各环节及整体工作任务,能主动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途径,成为能够团队合作的独当一面的合格员工。如,酒管(餐厅)专业在这一阶段要求能够依据服务对象的特点娴熟地提供摆台、折花、房间等服务技能,熟悉食品营养知识和饮食文化,能根据客人需要介绍菜肴,熟悉不同质地餐具、酒具的清洁方法及消毒技能,宴会台面美观、便于使用、具有艺术感,服务动作规范、娴熟、敏捷、姿态优美。
(3)能手—高手的高阶研创能力阶段,通过参与产品、技术研发项目,或者参与和完成创业项目,培养对市场需求的调研分析能力与对技术发展的理解能力,形成创新创业意识,培养研发能力。如,酒管(客房)专业在这一阶段要求参与指定人员计划与物品计划,能够控制并实施清洁、整理客房的程序与标准,能正确实施检查客房清洁的程序与标准,能参与设计各类客房的布置方案,能依据贵宾的等级指定接待方案,并能独立处理贵宾接待中存在的问题。
2.以实操项目升级为基础的情境进阶塔
学习阶段的提升意味着实操项目真实性、复杂性的元素不断增加,直至成为真实的实操项目。针对不同学习阶段的特征,形成了三类从仿真到真实的进阶项目系列:基于技能复杂化的训练项目进阶;基于能力结构化的轮岗项目进阶;基于思维建构的研创项目进阶。以学习团队为单位,以从仿真到真实的微项目为载体的学习工作空间取代实训教室。该学习空间基于职业能力形成规律,包括职业定向任务,蕴含问题的特殊任务和无法预测结果的任务。对学习场所有以下要求。
(1)实训型操作室:重在技能训练,设置成半圆形或两纵列的形式,每个工位有可以拍摄的摄像头,便于观察示范、同伴互助、教师指导,积累操作资料,开放的信息平台和自建资源库方便学生寻找资料、主动纠错。西湖职高的实训型操作室主要分为单项训练(刀工室、雕刻间等)、综合训练(茶艺室、瓷砖拼接场等),以及精专训练(裱花工作坊、咖啡工作坊等)。
(2)生产服务型工场:重在产品规格、操作标准、团队默契、时间把控。根据企业的生产现场特征,该类微工场的情境设置是流水线式、开放式、圆桌式。此外还设有讨论交流区,方便学习者进行经验总结、工作反思,以及师父、工场负责人的工作点评和教学交流。西湖职高的生产服务型工场主要分为流水生产型(优麦食品加工车间、阿卡售后中心等)、开放服务型(心心西点屋、文轩咖啡吧等)、圆桌咨询型(湖边导游社、扬帆装修坊等),以及企业培训型(嘉匠西点培训中心)。
(3)研创型工作室:需要通过反复试验,获得数据与信息,验证假设,得出结论。因此,既需要集中式的研讨,又需要有小团队的碰撞研究。沙龙式的研发环境,将空间设计成可分可合的模式。在房间外圈放置实验器具与资料柜,内圈由几组沙发构成独立的思考、学习空间,也可成为交流分享的空间。西湖职高的研创型工作室主要分为企业大师工作室(如张勇大师工作室)、非遗传承工作室(如九曲红梅传承中心)、教师研发工作室(如厉志光特级教师工作室)以及教师创业工作室(如应旭萍教师工作室)。
3.基于学习机制与工作特征的学习方式进阶塔
(1)基础技能学习阶段:从单向技能学习到综合技能的运用,是建构认知结构、启迪结构和反思结构的学习过程,示范—模仿—纠错—巩固的线性推进是该阶段的主要学习方式。在观察示范中形成技能定向,在模仿练习中形成操作的连贯准确,在纠错思考中掌握细节方法,在反复巩固中完成动力定型。
(2)工作能力升级阶段:从单纯技能学习到工作思维的养成,需要建立方法与任务之间的联系,理解任务与任务之间的关系,熟知不同岗位的工作范畴、工作流程、工作规律,更需要明确工作团队成员间的关系与互动,在工作情境中体验—碰撞—复盘—改进式螺旋上升是该阶段的主要学习模式。在体验中获得工作经验,在碰撞中内化缄默知识,在复盘中达成团队共识,在改进中内化形式知识。
(3)高阶研创能力阶段:从模仿者、追随者到设计者、思考者,是在多元对话中逐渐形成多视角动态思维的过程,需要在理解市场需求与创新创业元素的关系基础上,在不同领域知识的支持下,实现研创能力意识的培养与相应能力和素养提升,调研—设计—讨论—反思—优化的网式协同是该阶段的主要学习模式。在调研分析中获得需求,在方案设计中运用知识,在团队讨论中深化理解,在方案优化中获得能力。
四、中职“塔型进阶式”课程体系的
实践思考
1.推动完全学分制的落实和完善是制度基础与保障
完全学分制是“塔型进阶式”课程体系顺利运行的重要制度保障。在完全学分制下,充分尊重学习者个体之间的发展差异,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以达标即进阶为参照标准,为学生的能力进阶发展提供支撑。这就意味着,学生不必再囿于修业年限的限制,学习程度各异的学生可以由此来提升其职业能力。完全学分制也能够为社会人员(退役士兵、农民工、下岗职工等)进行技能学习提供有利的系统支持,减少其技能学习的时间成本,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的发展。
2.加强中高职的课程衔接是完善现代职教体系赋予的使命
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实质所在,其衔接程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塔型进阶式”课程体系对中高职的衔接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但在西湖职高的实践操作过程中仍面临诸多问题,如,如何将“塔型进阶式”课程体系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联系起来?如何与学习者职业能力发展阶段联系起来?如何与学习者的学习方式联系起来?一系列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3.教学共同体是创新教学组织形式的必然要求
在一个学习项目团队中,有三类角色:处于中心位置的导学者、处于中间位置的助学者和处于边缘位置的学习者。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这三类角色往往固定不变,但在真实的职场环境中,根据项目特点的不同,中心与边缘的角色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中。实践证明,学习者群体中存在着中心参与者和边缘观望者两类差异较大的群体,在缺少激励机制的情况下,边缘的观望者很难真正走到中心来。因此,西湖职高打破了传统的师资团队+学习者的模式,转变为让导学者、助学者、学习者三类角色不断发生变动,以“新者为导,能者为师”为理念,推动教学共同体的建立。具体到中职学校的实践教学过程,以晋升通道激励成长较快的学生,以同伴互助搭建晋升平台。团队中成长较快,或者承担助理工作半年以上、在市级以上技能大赛中获奖的学生,晋升为学生导师。
不同类型的教师与行业师傅处于“塔型进阶式”的不同阶段,形成三阶师资:基础技能学习阶段——学生+教师,工作能力提升阶段——学生+教师+行业师傅;高阶研创能力阶段——教师+大师。技能熟练的教师在基础技能学习阶段担任导师;有企业工作经验或三年内的新教师,以及来自企业一线的骨干在工作能力提升阶段担任导师;有创新思维或有创业经验的教师,以及企业的研发人员、高管、大师成为高阶研创能力阶段的导师。
本文摘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年第26期,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引用本文请标注:梁甘冷,陈乐斌,张德成.基于“塔型进阶”的中职专业课程体系建构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26):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