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媒体聚焦

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中国网】情系果园乐奉献 此生只为桃子甜

发布日期:2023-09-05

文章来源:党委宣传部

分享:

2023年9月4日,中国网报道了我校学子到北京市平谷区大华山镇东辛撞村,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助力乡村振兴的内容。以下是报道全文:


7月30日至8月1日,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10名师生组成的助农服务团队来到北京市平谷区大华山镇东辛撞村,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成员到田间地头、村委会、果农家中,多角度了解当地情况,挖掘乡村特色底蕴,记述平凡劳动者勤耕不辍、奋发有为的初心故事。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在东辛撞村有这样一群可敬的劳动者,他们的平均年龄71岁,一年四季穿梭在果树间,在他们钟爱的土地上勤耕不辍,用汗水种出甜蜜的桃子。

本本分分的辛勤果农

49岁的王立泉是东辛撞村一位勤劳质朴的农民,一边种桃,一边做其他工作。18岁时,做水果生意。五年后,开起了出租车。每天早上4点出门,直到晚上10点左右才回家,几年下来,不间断地运营,报废了两辆车。休息日,他会在自家地里照顾桃树。采访时,王立泉随口说:“农民没有睡到自然醒的。”是啊,对于农民,如果睡到自然醒就会耽误照顾土地,影响一年的收成。在东辛撞村,还有很多像王立泉这样的“兼职”果农,不怕辛苦,一边开出租,一边种植桃树。52岁的王立忠开夜班的士,农忙的时候,睡一小会儿,就得去地里干活。

2022年6月,出租车合同到期后,王立泉便在家专职种桃树,管理20亩桃林。每年3月底解冻,4月份开始农忙。6月初是果农一年最忙的时候,桃树挂了果,6月中旬开始套袋,一天都扎在地里。产果季结束后,王立泉着手养地。他从内蒙古购买羊粪做肥料,均匀地摊到地里。下雨天土地容易滋生细菌,需消毒杀菌。一年到头,王立泉就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守护着田地里的果树。

果农王明忠今年77岁了,家中有五亩桃林,他种植桃树已有45年。“剪枝、灌溉、购肥、施肥、人工除草、果实套袋拆袋、病虫害防治等管理工作都是我和老伴一起干。”70岁的果农王长连家有十亩桃林。他说一年最累的是6月初给果树套袋,他和老伴凌晨3点多起来,中午休息一小会儿,下午又回地里干活,一天工作10小时以上。每年7月份是平谷大桃销售旺季,果农们为了抓住最佳的采摘时间,早起是家常便饭。

创新销售的智慧果农

2012年,王立泉尝试线上销售鲜桃,第一年只发出了200盒桃子。他发挥“口碑效应”,利用微信朋友圈宣传卖桃,桃子销售一年比一年好。2022年他共发出3000多盒桃子,是村里“电商达人”。很多村民向他取经,王立泉悉心传授营销技巧。

提起桃子的销售,王长连感慨地说:“以前自己将桃子运到市场卖,或者坐等商贩上门收购,大桃卖不出价钱,非常被动。现在果农们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村里有快递揽收点,卖桃像寄信一样简单。每天早上8:30,顺丰准时发车,北京市内的消费者当天中午就可以吃到树熟鲜桃了。”

一些年岁较高的果农不擅长使用手机社交平台,多年来采用卖给商贩的销售方式。王明忠说:“我种的桃子有26种,果树多枝多果。我们果农坚持以诚信为本,科学种植,施有机肥,人工除草,套袋防虫害,桃子成熟后色泽鲜艳。”当实践团成员问老人为何不尝试线上销售,卖给商贩不好议价。老人笑着摆了摆手,说道:“我年龄大了,使手机不灵活,现在顾客都用微信付钱,拿到现金,我才踏实。”与老人交谈的过程中,他的脸上总洋溢着笑容,仿佛困难在他面前不算什么。



果农王立泉接受采访。张宏武 摄      


砥砺前行的平凡果农

王明忠已年近80岁高龄,时至今日,他还在坚持种桃树。他说:“孩子们不支持我和老伴种桃,担心我们岁数大了,会受伤。他们有能力赡养我们,不想父母再这么辛苦劳累了。”实践团成员问老人:“您没想过把土地租出去吗?”王明忠说:“自己一辈子都在种桃,种桃已经成为自己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土地是农民的根,看村里荒着的土地,我心里不好受。”

在王长连家中,队员们看到好多荣誉证书整齐地摆放在架子上,老人多次获得大华山镇优秀征文、优秀共产党员、生产先进个人等奖项。他告诉队员们,自己酷爱文学,平时爱看书,写文章,常在乡报上发表宣传稿。现在老人协助村委会写乡志,他希望本村也创办一个村史展览室,记录东辛撞村的发展历史,展现乡村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村民记得住乡愁。临走前,老人深情地对大家说:“中国新一代青年一定要有文化,一定要心向中国共产党。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大有可为!”



果农王长连接受采访。赵梓宵 摄      


村民们夸王立泉是个“热心人”“实干家”。村书记说他人品好、性格好、人缘好。王立泉说:“干一行爱一行”。他与桃树结缘,虽然有几十年的种植经验,但仍坚持学习。每天活跃在田间地头,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研究出一套桃树种植全过程营养方案。他种的桃树枝繁叶茂,产量多,桃子的个头大,色泽鲜艳,口感好。王立泉在桃树嫁接方面,技术本领很高,乡亲们有不会的就找他,他热心帮忙,悉心传授技术,是个热心的“专家”。

望着这片郁郁葱葱的桃树林,王立泉的目光深情而坚定,他说:“我有一个梦想,利用嫁接技术让一棵果树结出十多个品种的桃子。我打算参与果树捐赠认养公益项目,指导更多家庭的孩子参与田间劳动,体会劳动的成就,感悟劳动之美。”

种植桃树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果农们会遇到一些大难题,冰雹、干旱、大雨、大风、冰冻,这些都会影响桃子生长和果实产量。提到这些坎坷,果农们淡然一笑,“咬牙挺过去吧”,他们对桃树有着特殊的情怀。

星光不负赶路人,时代不负追梦人。他们是中国大地上无数普通平凡的劳动者之一,用自己的辛勤劳作,绘就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发展的新蓝图。


【中国网】情系果园乐奉献 此生只为桃子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