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5日,亦城时报报道了我校花丝镶嵌课程的相关内容,以下是报道全文:

花丝镶嵌作品。 受访者/供图

刘尧远在认真作业。 受访者/供图
花丝镶嵌顾名思义,是花丝和镶嵌两种制作技艺的结合。花丝为骨,镶嵌作饰,是极尽华丽的传统金属工艺的融合,两千多年来,精妙细腻的工艺一直是中国传统金银加工艺术的最高代表,与景泰蓝、玉雕、牙雕、雕漆、金漆镶嵌、宫毯、京绣,并称为“燕京八绝”。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北京经开区的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北电科”)里,刘尧远师生用了六年时间,请名师、勤钻研,办讲座、广传播,旨在让花丝镶嵌制作技艺在凉水河畔得到传承和发展。
“做工艺如修行……得磨”
“花丝选用金、银、铜为原料,采用掐、填、攒、焊、编织、堆垒等传统技法;镶嵌则以挫、锼、捶、闷、打、崩、挤、镶等技法,将金属片做成托和爪子形凹槽,再镶以各类珠宝……”北电科艺术设计学院的办公室中,刘尧远一边轻轻拿出由他和学员们亲手制作的花丝镶嵌作品,一边介绍着花丝镶嵌的技法。刘尧远师生与花丝镶嵌的结缘可以追溯到2018年。机缘巧合之下,他们便在千丝万缕中迷恋上了这门古老技艺。
2018年,艺术设计学院接到了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非遗项目花丝镶嵌技艺传承师资班国培计划的任务,身为计划带头人的刘尧远第一时间就想到了自己的好友钮冬蕊。钮冬蕊,北京市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花丝镶嵌代表性传承人,从事珠宝花丝镶嵌设计制作多年,设计出无数花丝新品。有传承大师相助,保证了国培计划的品质。开课后,刘尧远和学员们一起接受培训,在一次一次失败中,逐渐掌握了花丝镶嵌技艺的技巧,制作出了精美的花丝球、花丝开盒、花丝镶嵌戒指等作品,部分作品被刘尧远珍藏至今。
“制作花丝过程就是不断沉淀自我的静心过程,不仅要坐得住、看得准、拿得稳,还要在不断的失误中重拾勇气和信心,由此感受到老手艺人的精益求精,体会工匠的不易。做工艺如修行,得磨。”刘尧远将收藏的作品一一排列,它们在阳光的映射下闪着莹莹的光,却又显得深远厚重。
“传统技艺里藏着大智慧,得想”
“修行”,多有不易。一只精美的花丝球大小如同“麦丽素”,却往往需要匠人付出十余天的时间和精力。手工拉丝是花丝镶嵌技艺最基础的一步,铸银成条,拉丝如发。这是一场对体力、智力和耐心的考验。
“操作过程中,我们将纯银银料压制成3毫米左右细的银条,通过拉丝板进行手工拉丝,在反复退火、拉丝后,制成直径为0.26毫米细的银丝,其柔顺光洁又柔韧可塑。”刘尧远告诉记者,这样的丝被称作“素丝”,两股素丝像麻花一样紧紧地扭在一起后,便是花丝。整个过程,既要掌握退火的火候,又要拿捏搓丝的分寸,快一点、慢一点、紧一点、松一点都会有前功尽弃的风险。这一步完成后,便是掐、填、攒、焊、搓、锤、崩、打的过程,每一个动作凝聚古老的华美,也展示着匠人的功力和对作品的理解。“花丝镶嵌这一传统技艺里藏着大智慧,得想。”说话间,刘尧远从众多作品中挑出了一只花丝开盒。
在刘尧远众多收藏的作品中花丝开盒是他最中意的作品,他将创意、实用融入其中,制作成了一件“刘氏”花丝镶嵌作品。盒面上,用搓好的花丝按照自己设计的图案进行掐、填、攒、焊;盒沿处,有细如针的合页经过焊接连接着盒盖和盒身;盒身内,经过反复打磨而变得光洁细腻,可放照片与香料。“古人的智慧与今人的理念融合成一个小小的作品是一场古与今的对话,更是传承和创新的体现。”刘尧远指着桌子上一个圆形简朴却十分精美的花丝作品告诉记者,这是学生将苗族铜鼓图形与花丝镶嵌工艺进行了成功“嫁接”的成果。
“中华优秀的传统技艺,得传”
2022年12月,“花丝镶嵌对花戒指制作”成果汇报展在艺术设计学院大师工作室开展。所展出的花丝镶嵌作品全部由参加非遗项目花丝镶嵌技艺传承师资班国培计划的20多名学员制作完成,精美繁复的花丝镶嵌作品令人目不暇接,花丝衍生珐琅结合作品将花丝镶嵌技艺与珐琅彩完美交织结合,展现了学员们精细的技艺手法和独特的艺术创意。
“该技艺的传习不仅可以让学生们感受到花丝镶嵌的动人之处,还可以辐射到工艺美术、产品设计、文创产品设计、旅游纪念品设计等多个相关专业人才培育培养。”刘尧远表示,国培让传统非遗技艺由家族式小规模传承变为非遗进课堂,借助高科技教学资源平台,线上线下同步展开,不断扩展了受众范围。而就在不久前,北电科6门课程入选教育部“社区教育品牌课程”,其中就包括花丝镶嵌技艺。接下来,北电科将依托“社区教育品牌课程”,同时将该课程视频在社区终身学习网站、国家开放大学终身教育平台上进行展示和共享,让更多的人认识花丝镶嵌。“中华优秀的传统技艺,得传。”刘尧远说,对于花丝镶嵌技艺的传承,他们重任在肩同时更充满了信心。
【亦城时报】六年潜心积淀 千丝万缕间传承 国家级非遗花丝镶嵌在凉水河畔焕发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