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提升教师科研水平,机电工程学院开展了为期三天的教师科研能力提升专题培训,邀请12位专家进行培训交流研讨。专家中既有我们身边的学术达人,也有各领域内的学术牛人。围绕“为什么做科研、做什么样科研、怎么样做科研”,专家们进行了全面深入地分享交流。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质量办主任吴升刚教授从理解教学科研重要意义、问题导向选择研究方向、开展教学科研课题研究和应用推广培育教学成果四个方面对“双高特高提质培优背景下如何开展科研”进行了交流与分享。首先,他指出教学科研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是推动教学改革的先决条件、是提升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是形成专业特色的重要手段、是培育教学成果的重要基础。广大教师必须提高认识、重视教学科研。对于科研问题的选择,应该结合本校、本专业、本课程教育教学实际,以问题为导向选择研究方向。教师要关注政策,把准职业教育的改革方向。吴主任通过总结自己长期工作中进行教学科研的七个实例,全方位地向我们展示了如何结合具体工作实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进行教学改革并最终获得教学成果。同时,他也指出在未来教学改革中,我们可以围绕“厚基础+大平台人才培养方案”,“1+X证书制度试点”、“课程建设横向分类,纵向分级”、“开发机电类专业新工程师能力模型、标准、认证项目”等方面进行研究,为老师们进行教学科研提供了新思路。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科技处处长张晓辉教授围绕“为什么做科研、做什么样科研、怎么样做科研和学校的相关政策”进行了题为《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报告。首先,张处长强调全体教师要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做科研的重要意义,要同心才能干事。其次,张处长分别介绍了纵向课题、横向课题和校级课题的种类,每个教师应该找准自己适合的课题,同向而行。然后,张处长强调选好科研方向的重要作用,要结合社会需求、采用问题导向的方式,通过组建科研团队、打造科研平台,形成合力,才能行稳致远。最后,张处长带领大家一起学习了学校关于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管理办法、科研成果认定与量化办法、经费管理办法等各项规章制度。通过学习,教师们对于学校科研的现状和未来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对于做好科研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于未来的科研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

在“如何做科研”专题报告中,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生物工程学院李晔教授、汽车工程学院朱青松教授、机电工程学院郑晓丽博士,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陈勇教授与大家进行了经验分享与交流。李晔教授与大家分享了她进行科研的整个进程,如何以问题为导向系统地进行科学研究。同时,她还着重介绍了两个科研方向。酶工程以老师为主,有很好的前期基础,科研成果以文章和专利为主。她强调科研方向一定要聚焦,尤其是对于纵向课题来说,聚焦才能打好基础。分子诊断方向以学生为主,老师进行指导。在学生参与科研这方面,她充分分析学生特点,结合学生需求,调动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并且取得了很多成果,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朱青松教授从他主持的地下管线探测项目出发,详细地向我们展示了项目进行的全过程。尤其是面对原理、材料、外观、实验场地等一系列问题和困难时,他是如何解决的,生动地诠释了坚持、坚定、坚强对于科研的重要意义。他的“做适合自己的科研;坚韧不拔、勤学苦思、十年磨一剑的精神;注重团队,搞好内部需求与平衡,激发成员的斗志;一定要加强与牛人的沟通,半日沟通胜过一年的苦思冥想;好的科研需要好的平台,更需要好的科研生态”等几点感悟非常富有哲理与深意,值得所有老师学习借鉴。
郑晓丽博士从“什么是科研、为什么做科研和怎么做科研”三方面进行了分享。她从个人、学校和国家三个层面阐述了科研的重要意义。在怎样做科研这一问题上,她强调文献调研自始至终都很重要,并详细介绍了如何进行文献收集、文献检索、阅读分析和文献管理。此外,她还介绍了如何进行英文的科技文写作,采用IMRAD写作格式分步骤写作。最后,她还分享了投稿和修稿需要注意的问题,都是非常宝贵的经验。
陈勇教授从教师自身成长、人才培养需要、创新发展需要、教师健康个性、教师工作规范等五个方面阐述了科学研究的必要性。同时,他强调浓厚的科研兴趣、探索和追求的精神、坚实的科研工作基础和良好的信息获得能力、整合资源的能力是科研人员必备的基本素养。最后,他真诚与大家分享了他在长期的科研工作中的几点体会与大家共勉,即“落实立德树人、遵守学术规范;注意积累、形成稳定的科研方向;多参与学术交流;充分利用研发平台;积极参与课题申报”。

机电工程学院高级工程师秦涵老师总结他在指导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中的丰富经验,围绕“如何指导学生科技创新”与各位老师进行了交流分享。他从大赛溯源、六大赛道、总体安排、组别划分、评审规则、评审要点、资料准备等几方面对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进行了详细介绍,增加了老师们对于这一赛事的了解与认识。他以指导精艺社团为例分享了准备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比赛的全过程。他提出“让平凡的你变得不平凡”口号,在报名伊始就形成9个项目参与报名的良好开端,并最终取得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五项的好成绩。最后,在总结参与比赛的思考时,他强调学生自主完成对于提高技能水平的的重要性,并且从拒绝花钱包装、一切凭实力为学生做了一次很好的示范,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指导学生创新活动深度融合。
北京交通大学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杨力阳老师围绕机械工程学科科研方向探索进行了交流分享。首先从学科声誉、科研成果和科研平台三个方面为我们介绍了北京交通大学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的科研情况,让老师们有了初步的了解。随后,杨老师对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智能制造、基础研究四个典型研究方向进行了介绍。每个研究方向都有多个科研团队,并与多家企业合作,强调了科研团队与校企合作对于科研的重要性。在分享其对校企合作的思考时,他强调要从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转让逐层切入、建立互信、扩大战果开展横向课题研究,要从校企合作平台、各类行业活动、实验室开放课题、地方政府资源、新型研发机构和军工国防拓宽横向项目信息渠道,要从提高“曝光率”、不断“请进来”和“走出去”等方式做好自我营销和能力建设。
北京交通大学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王超群副教授总结他四战“青基”,终获成功的宝贵经验与大家就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申报经验进行了交流分享。他强调在进行选题时要鼓励探索、突出原创,聚焦前沿、独辟蹊径,需求牵引、突破瓶颈,共性导向、交叉融通;在摘要中要惜字如金、重点突出,多使用短剧增加冲击力和感染力。随后,他结合自身经验详细地介绍了报告正文各个条目的写法。立项依据要采用三段论,研究内容要层次清晰、重点突出、研究目标要明确具体有画面感、科学问题要深入浅出、不宜过多,技术路线要有图示、项目特色和创新之处可以结合思维导图和TRIZ理论等等,全部都是可以学习和借鉴的干货。最后,他总结了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四个重点,即体现研究价值、凝练关键科学问题、“故事”的完整性和研究基础的重要性。

在“企业数字化升级转型中技改与创新案例分享”专题报告中,北京市劳模、SMC(中国)有限公司专家张恩良以及联想数据智能业务集团高级工程师闫晓风与大家进行了交流分享。张恩良老师首先从生产中的应用场景、加工设备的参数采集和设备保全中的应用对数字化工厂进行了介绍,加深了老师们对于数字化工程的了解与认识。随后,他从全自动清洗设备研发制造、各类切断设备研发制造、铝制缸筒端面加工专用机研发制造和各类自动夹具研发制造四个具体案例详细阐述了自动化应用为数字化工厂提供了夯实基础。最后,他突出强调数字化转型升级需要大量能适应国际竞争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并对素质和基础知识提出了具体要求,为机械电子工程技术专业职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了有力的依据。闫晓风老师与大家分享了联想数字化转型思考及实践,展示了联想提出的“3+1模式赋能制造”全链数据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联想数字工厂的数字中台架构和业务整体设计以及全链数据智能应用、边缘侧智能数据应用、融合工业AI和能源优化应用等多个应用场景,并通过联想集团助力汽车行业、电子信息制造行业和光纤制造集团、家电集团、能源集团和大型钢铁集团等企业进行数字化改革的实例阐明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意义。

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天柱民中创新实验室创始人张文增副教授围绕“什么是创新、五个一科创教学方法、创新工作开展的五个阶段、创新工作良好习惯和创新思维技巧”五个方面阐述了创新人才的培养方法。张老师指出,创新是人最重要的尊重来源和价值实现。多年来,形成构思、设计、专利、论文和样机“五个一”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提高科研创新能力,指导学生参加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挑战杯竞赛等各种比赛。开展创新工作,他提出要分为吃透背景、提炼问题、查阅文献、大胆猜想、小心求证五个阶段,养成自我激励、不离一线、把握全程、加强笔记、整齐分类、重视交流的良好习惯。把握创新技巧,人人都可创新,事事都可创新。此外,张老师还围绕专利制度、专利的特点、获得专利的实质性条件、专利的先申请原则、专利的种类、专利审查流程、申请手续等专利申请的相关内容,专利文献特点、国内外专利检索网站等专利检索的相关内容以及专利说明书的意义、标准、结构、撰写技巧等专利说明书撰写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最后,张老师与机电学院教师进行了充分的沟通和交流,对如何指导青少年进行科学创新、如何将教学内容与科学创新有机融合、如何提高高职学生的科学创新兴趣和能力等众多问题进行了一一指导交流。

通过此次培训,专家们提供了许多开展科学研究的新思路、新方法和宝贵经验,老师们充分认识到了科研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科研没有任何捷径,我们需要脚踏实地、从实际出发、坚定信心去改变和积累。根据党总支决策部署,机电工程学院将凝心聚力打造科研团队、整合资源搭建科创平台、只争朝夕开创科研新局,为“建高升本”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