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校园动态

位置: 首页 -> 校园动态 -> 正文

机电工程学院开展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专题培训活动

发布日期:2022-01-27

文章来源:

分享:

  为更好地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与课程思政水平,促进“学生、教师、学院”三位一体发展,推进“建高升本”工程,近日机电工程学院开展了为期三天的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专题培训,邀请了校内外10位专家教师进行了线上交流分享。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佛朝晖研究员做了《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模式内涵、要素与探索》报告。她从审形式、明内涵和研要素三个方面,深度解读了如何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强调教师要把握好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新形势,主动了解《职教法》修订内容、学习执教领域新文件、贯彻职教大会精神,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通过产教融合(宏观)、校企合作(中观)、工学结合(微观)的三个维度实现职业教育的知行合一;通过“三平台、三融入、共成长”的机制,形成“企业有需求、科研做文章、成果进课堂”的模式;通过课程思政、三教改革、五育并举、岗课赛证相融合等多种方式,培养德技并修的、复合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汽车工程学院副院长朱青松教授分享了《汽车工程学院教学能力大赛经验总结》。他从失败教训、成功经验和未来规划三个方面分享了汽车学院关于教学能力大赛的思考。教学能力比赛不能一蹴而就、要精心准备,认真研读比赛文件、吃透比赛规则、邀请市赛与国赛专家指导,避免方向性错误。同时选好负责人、组好团队、精挑课程、深挖教学内容、剖析历年比赛获奖精品、研读教育学理论、注重特色与创新、模拟比赛实战演练、做好各方面保障,全方面多维度为比赛保驾护航。今后要进一步总结教学能力比赛国赛一等奖经验,形成比较成熟的比赛模式,做好传帮带,并以此为契机,实现一花多果,围绕大赛成果形成国家精品课、课程思政示范课、教材、教学载体、样机、论文、专利、软著等一批成果。

  汽车工程学院王谷娜老师围绕参赛作品《动力电池断电故障诊断与排除》分享了教学能力比赛国赛一等奖经验。她介绍了团队245个日夜,思辨笃行、履践致远的奋斗历程,讲解了课程如何将岗课赛证相结合重构教学内容,凝练“三精神、三意识”课程思政体系,以及建立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资源和评价体系。整个课程的建设五年磨一剑,参加比赛会对教师教学能力进行全面的提高,通过研读政策文件、比赛方案、历年大赛作品和教育理论,提升对教学的理解;通过反复的推敲教学过程强化对课程的理解、学情的把握和文件的撰写能力;通过融入课程思政、构建教学模式、开发教学资源和创新综合评价,提升教学创新能力。同时比赛也对个人的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包括参赛成员间的磨合、瓶颈的突破、无数次推倒重来的勇气和战胜自我的意志力。相信只要努力就会有收获“关关难过关关过,前路灿灿亦漫漫”。

  汽车工程学院张华磊与吕江毅老师介绍了《军用车辆制动系统故障机理分析与快检快修》参赛作品的整个建设历程,包括赛项分析、教学设计、课程思政与视频录制过程,分享了“蒙面操作”的灵感来源,“快检快修”的特色起点,以及“平台研发”的苦与乐,在其中感触与收获颇丰。参赛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对自己发起挑战的过程,一个作品修改历经千辛万苦,专家一句话让你觉得前功尽弃实属正常,要敢于从头再来进行反复修改。“队友之间想法不同也实属正常,有时会讨论得脸红脖子粗,但理越辩越明,事后把酒言欢。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备赛过程中肯定会经历一些事实属正常,没有两全、只有取舍,互相担待、互相扶持、互相包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大家全力以赴,定有所成”。

  机电工程学院马冬宝老师分享了北京职业院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经验。他围绕《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课程,讲解了课程思政的内涵、课程建设的历程、课程思政建设体系以及部分设计案例。从2012年开始,该课程经过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教学能力比赛、国家在线开放课程等多次的打磨与建设,积累了较多的课程资源,在此基础上,深度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构建“八维目标+十微资源”课程思政内容体系,打造“三阶段+八环节”的课程思政融入路径,完善“岗课赛证+双师双元”综合育人运行机制,校共同开发CIS在线评价系统,形成课程思政的有机整体。“在课程建设与工作过程中,不仅要低头走路,更要抬头看路,方向有时比努力更重要,因此要多看文件、文章,掌握好形式,把好方向。教师要教书育人,课程是我们的产品,教师要以此为生、并精于此道,用心建好课程,为学生提供优质和具有特色课程”。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研究所霍丽娟教授做了《新时期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方法与路径》报告。她从理念认识、能力提升、文本规范、要素提升和主体逻辑五个方面介绍了新时期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方法与路径,我们要建立新的教学场域,新的教学范式、新的学习范式、新的师生关系和新的教学环境,从而打造更有深度、更有质量的课堂。教师要及时学习国家关于职业教育的新文件,清楚文件内容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理解职业教育创新改革理念和工作任务,特别是提质培优的10项任务、27个措施、56个重点工作,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五坚持、三面向”和“类型特色、体系建设”,要看清职业教学的风向标与作战图。同时教师要提高师德践行能力、专业教学能力、综合与人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做到脑中有结构、心中有学生、手中有技能。在2022年的教学能力比赛中要更加关注“贯标”,包括新专业目录、新职业、新技术、新场景,做好互联网+混合教学,关注生源变化的育训结合,开展好课程思政与劳动教育,完善三教改革与教学评价,强化产教融合与岗课赛证有机融合,做到三全育人与德技并修。

  

 

  学校资深专家尹宏业老师分享了以创新为驱动力的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方法与路径,创新要包含在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当中,创新的第一个阶段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第二个阶段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第三个阶段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实践。三个阶段实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向创新能力转化,创新要与专业知识相融合,不能将创新教育仅仅理解为实践教育才有的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有创新目标、创新环境、创新方法和创新内容,不要将创新理解成“举一反三”,学生创新要通过联想创新、比较创新和研究创新等多种方法进行系统化的培养。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吴荣教授做了《基于成果导向理念的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报告。吴老师通过OBE教育理念与PBL教学模式介绍了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课程与教学经验,从教育目标理论、能力本位思想、掌握学习理论和标准参照评量四个方面讲解了以学生为中心,基于成果导向的教学理念。教学课程设计的逻辑起点应从最终学习的成果开始,通过研究学生应该取得什么样的学习成果,确定课程目标;通过研究为什么学生应该取得这样的学习成果,构建课程体系;通过研究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取得这些学习成果,确定教学策略;通过研究如何了解学生已经取得了那些学习成果,确定标准参考评价;通过研究我们如何保障学生取得这些学习成果,达到教学目的。并以此为指导纲要,分析了专业(群)教学设计、实施的系统性和内在逻辑,介绍了学校课程改革不仅是实现单门课的内容项目化,更关键的是要建立科学的项目化课程体系,通过项目链接知识、技能和素质,形成在复杂工作情景中的综合职业能力与素养。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研究所梁燕副研究员做了《职业院校课程思政的研究与实践脉络》报告。梁老师从学校思政教育是党和国家的重要关切、职业教育立德树人的阐释、课程思政的研究与实践脉络、推进职业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和课程教学中课程思政主渠道五个方面介绍了职业院校教师如何更好地开展课程思政,通过分享中央舞蹈学院、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和北京工贸技师学院等课程思政案例,让大家了解与学习课程思政建设的方式与方法。同时强调课程思政要放到更宽泛的视野下进行看待,思政是世界教育的主旋律,放眼全球,高等职业教学方兴未艾,“立德树人”并不是中国独有的概念,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是21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共同潮流,开展好课程思政就是要更好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课程思政建设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切实提升立德树人的成效。课程思政已经成为了我们教育的重大课题,教育部要选树一批课程思政建设先行校、一批课程思政名师和团队、推出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一批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设立一批课程思政研究项目,我们学校、学院和教师要做好课程思政建设,积极参与申报。

  

 

  本次培训不仅让我们教师对教学有了更深刻的感悟与认识,同时在精神上给予了巨大的冲击与激励。在收获同时,也深刻地感受到了自身不足,对文件政策上的学习、在教育教学上的研究、在目标与规划上的欠缺,都让我们看到了巨大差距。任何的成绩都离不开辛勤的付出,通过老师们的分享,看到了不光是身上的荣誉,更多的是汗水的光芒,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阅读800篇教育教学文章”、“知道校园凌晨3点的模样,清楚校园里的每一个兔子窝在哪”“教授手上要有机油”等语句一直触动着大家心灵深处。唯有努力奋斗方能不负期望,唯有脚踏实地才能行稳致远,按照党总支的决策部署,机电工程学院在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