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校隆重公布的校级青年拔尖人才名单中,首批五位杰出青年教师的卓越事迹已引起广泛关注与赞誉。今天,我们继续深入探索这一精英群体的风采,感受他们以实际行动诠释的教育热情与创新精神,见证他们如何引领学科发展,照亮学生的成长之路。
1.汽车工程学院李金义

李金义副教授,汽车制造技术系党支部书记,第二批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建设负责人、第四批全国“样板”党支部建设领航者,以及全国“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的引领者。
在学生工作中,他积极策划并组织科技社团活动,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自2019年起,他带领学生征战“机器人系统集成赛项”系列赛事,屡创佳绩:荣获市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2023年更是在国家级赛事中夺得一等奖1项;2024年在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他指导的团队荣获铜奖,他本人荣获全国优秀指导教师称号。此外,在创新创业大赛中,他指导的团队荣获“北京市百强创业团队”称号和市级三等奖2项;在2023年睿抗机器人开发者大赛(RAICOM)中,面对来自985、211等全国重点院校的激烈竞争,他指导的两支参赛队伍分别荣获国家级一等奖和三等奖。
在教学创新上,他将自身丰富的生产线维护经验融入课堂,参与的《提升能力增强适应——“二四三”式汽车专业群高质量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项目荣获北京市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他还将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开创了“三全育人”“五育并举”的新模式,因此荣获校级“教书育人先锋”称号。
在科研服务方面,他开展“沥青厂能源消耗检测系统”课题研究,深入北京市政路桥集团有限公司,成功解决企业“重油”消耗检测难题,助力企业节能减排20%,有效降低运营成本,显著提升了企业竞争力。此外,他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获得专利10余项,横向经费到账10万元。在课题研究方面,他主持厅局级课题1项、校级重大课题1项,并圆满完成;同时,他还主持校级重点课题4项,均取得显著成果。
2.集成电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赵娜

赵娜,副教授,人工智能技术系党支部组织委员,深耕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领域近二十载,凭借卓越的专业能力,获得网络规划设计师(高级)及电信机务员(三级)等职业资格证书。
在科研方面,她于人工智能与计算机网络两大前沿领域取得显著成就,发表了8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并作为主编出版了2部专业教材,其中一部为新形态教材。她参与了2项北京市教委的重要课题,还积极参与了5项校级重点或重大课题和2项一般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为学校的教学改革与专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在学生培育方面,她首先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所指导的学生团队在亚太、日本及大中华区的大学生网络技术挑战赛和多项北京市职业技能大赛中屡获佳绩,共夺得中国区一等奖2项、北京市二等奖及三等奖各2-3项。同时,她也积极带领学生团队参加创新创业类大赛中,她的学生同样表现非凡,荣获国家级一等奖及三等奖各1项,北京市二等奖、三等奖及铜奖多项,彰显了她在学生培育方面的杰出贡献。
她还是教学创新的典范,近三年来,她积极参与北京市职业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荣获一等奖。2017年和2018年荣获全国一等奖及三等奖各1项,北京市一等奖2项。同时,她还积极参与课程思政建设,和团队一同将《Web安全分析与实践》课程打造成为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养与思政意识。
她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参与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工作,前往西藏拉萨为西藏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教学和专业建设支援工作。在此期间,她协同支援院校开展课堂教学,指导专业改革,丰富课程资源,构建典型案例,为支援院校的专业建设与改革作出了重要贡献,并因此荣获“对口支援突出贡献奖”。
3.集成电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杜辉

杜辉副教授,人工智能技术系主任,他兼具电信机务员3级与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的专业资质,以不懈的自我提升与执着追求,在科研与教学领域均取得了显著成就。他不断提升个人专业能力与道德修养,引领人工智能技术系迈向新的高度。
在科研成果方面,他于计算机技术领域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出版两部专著,并荣获3项软件著作权。由他主持的司局级课题“基于大规模图计算的智能诊断系统研究与应用”,不仅推动了学校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科研突破,更彰显了其卓越的科研领导力。此外,他高度重视校企合作,成功主持4个横向课题,为学校带来超过44.8万元的科研经费,有效促进了产学研深度融合。
在育人方面,他尤为重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多次指导学生参加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嵌入式系统应用开发”赛项,荣获全国金奖、一等奖及二等奖各1项,并因此荣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奖。同时,他积极投身于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主持北京市教改项目“大数据技术专业现场工程师联合培养”及“人工智能技术专业2022版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为提升学校人工智能专业的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教学成果方面,他参与建设了国家级移动应用开发教学资源库;所讲述的课程《高职计算机类专业“三领三提三建”》,荣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这是对他个人教学能力的极大肯定。
4.集成电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王琳娜

王琳娜副教授,集成电路技术系的领航者,专注于电子与通信领域教学、科研十九载,不仅精通业务,还持有3级电信机务员与SPSS数据处理应用高级工程师等专业资质,她以卓越的教学风范荣获学校“我心目中的好老师”殊荣。
在教学方面上,她勇于创新,屡创佳绩,荣获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全国二等奖1项及北京市一等奖2项。她主责的《物联感知与技术应用》课程的思政建设,巧妙地将思政精髓融入专业课堂,赢得了“北京市课程思政标杆课成果选树活动”的优秀教学成果单项一等奖及课堂教学成果单项特等奖,彰显了她在课程思政方面的深厚造诣。
科研领域,她在集成电路与物联网的前沿探索中取得显著成果,发表了8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并成功获得2项实用新型专利。她积极参与“张晋芳大师工作室”的建设,还成功组织了全国通信行业“5G网络维护管理员”技能竞赛的北京地区选拔赛,并因其卓越贡献荣获“个人突出贡献奖”。
在学生培养方面,她悉心指导学生参与北京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物联网应用开发”赛项,屡获一等奖,充分展现了她的育人智慧。同时,她还热心帮助新入职的青年教师,通过一对一的指导,助力他们在教学与科研领域迅速成长,她的无私奉献与卓越能力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5.生物工程学院 谢国莉

谢国莉,副教授,环境技术系党支部书记,15年来精耕环境工程技术的教学与科研领域,获得化学检验高级技师和工业废水处理高级技师证书。她以认真的教学态度、扎实的专业素养引领着学生的成长成才,2017年和2023年2次获评学校“我心目中的好老师”称号。
在教学领域,2022年获得北京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2022年排名第三获得北京市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022-2023年度、2023-2024年度2次荣获学校“教学质量优秀奖”。主持《环境监测》课程建设,2022年课程获评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2023年被评为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主编《环境监测》教材,2024年获评石油和化工行业“十四五”规划教材。
在学生培养方面,她深知实践能力的重要性,悉心指导学生参与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指导学生参与北京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得一等奖4项。指导学生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得三等奖3项。
在科研探索的道路上,第一作者发表论文6篇,主持完成校级重点科研课题以及党建课题。参与申报授权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17项,软件著作权2项。排名第三完成省部级课题“高职环境专业职业技能证书体系及标准研究”,深化了对环境工程领域职业技能证书标准化体系的认知,为行业标准的完善做出了积极贡献。
随着第二篇青年拔尖人才事迹的圆满呈现,我们再次被他们在教学与科研领域的卓越成就与无私奉献所打动。这不仅是他们个人荣誉的彰显,更是学校整体实力与风采的展现。未来,我们还将继续推出更多拔尖人才的事迹,让我们共同期待,这些青年才俊能够持续闪耀,为学校的发展注入更多活力,引领我们共同迈向更加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