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资队伍

团队建设

位置: 首页 -> 师资队伍 -> 团队建设 -> 正文

学科先锋,创新引擎——青年拔尖人才杰出事迹展示(一)

发布日期:2025-04-14

文章来源:党委教师工作部

分享:

近日,我校隆重公布了新一批校级青年拔尖人才名单,共有15名来自多元化学科的杰出青年教师凭借其卓越的学术成就和显著的育人贡献成功入选。此次选拔不仅彰显了我校对青年人才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也充分展示了学校在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推动科技创新方面的坚实步伐。以下,我们将逐一揭晓这15位青年才俊的卓越风采和强劲实力,见证他们如何以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

1.机电工程学院 张莉莉

张莉莉副教授,智能建筑技术系党支部书记,她以高度的自我要求和不懈的努力,在提升个人业务能力与道德修养的道路上稳步前行。她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携手青年教师共成长,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崇高使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倾注心血,书写了一段段动人的教育篇章。

在教学领域,她屡获殊荣,先后摘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二等奖各一项,北京市一等奖两项,其教学质量在近三年内多次跻身学院前列。她主持开发的北京市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更是成为了同行中的佼佼者。

在科研探索方面,她同样成果丰硕,近三年,主持和参与了厅局级课题4项、省部级课题2项、校级重大、重点等各类课题17项。她还发表了EI期刊等多篇高质量的论文,编写教材两部,拥有专利及软件著作权16项,参与完成成果转化1项,展现了卓越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她始终注重课程思政建设,主持并参与了多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的建设工作,其中一门课程更是荣获北京市职业院校课程思政标杆成果选树综合特等奖。她积极参与党建及课程思政相关科研课题的研究,荣获学校多项荣誉表彰。

作为指导教师,她以身作则,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服务冬奥保障工作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她指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创新创业大赛及技能大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包括国家级奖项5项、市级奖项4项及校级奖项若干。同时,她担任班主任期间,注重家校沟通,以爱心和耐心赢得了家长及学生的广泛认可和赞誉。

2.航空工程学院 包献文

包献文副教授,电气技术系副主任,她以深厚的专业素养,卓越的科研成就成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骨干教师,她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倾注了满腔热忱,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倾注无尽心血。

在科研领域,她主持并参与了2项北京市教委课题,2项校级重大课题,涵盖了风电、储能、自动化控制系统等多个前沿方向。其中,《电网友好型风电高效安全主动支撑关键技术及规模化应用》项目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展现了她在关键技术研发方面的卓越才能。此外,她还发表了10多篇EI、SCI学术论文,获得多项国内外发明专利,参编出版教材1部,为电气技术领域的学术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教育教学中,她始终注重创新与实践,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致力于提升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她主持的校级精品在线课《自动控制系统与仿真》和参与的北京市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电力电子技术》,不仅丰富了教学资源,也提升了学生的学习体验。

她不仅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还非常注重指导学生的技能竞赛。她深知,技能竞赛是检验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2022年指导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荣获一等奖,其本人荣获优秀指导教师荣誉。她管理的班级学生在2024年世界职业技能大赛国赛中获评金奖,挑战杯获国赛铜奖等,累计荣获国家级奖项5项、省部级奖项32项,为学校赢得了荣誉,也为自己的人生增添了光彩。

3.航空工程学院 陈楠

陈楠副教授,航空维修系系主任。她始终秉持“严谨治学、精益求精”的教学理念,在航空工程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中默默耕耘,收获了累累硕果,成为学校青年教师的杰出典范。

在科研领域,她展现出了无限潜能。她主持、参与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研计划项目2项,校级重点课题1项、重大课题2项。她发表了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其中SCI期刊论文2篇,EI期刊论文4篇;申请了多项实用新型专利,为航空工程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她始终坚持“以赛促学”的教育理念,积极指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和创新创业比赛,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2021年指导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荣获一等奖,其本人荣获优秀指导教师荣誉。

她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和社会服务,推动产教融合。她主持了横向课题《企业新型学徒制服务》,并参与了北京市职业院校工程师学院(北京飞机维修工程师学院)建设等项目,为航空维修行业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4.汽车工程学院 成林

成林副教授,新能源汽车技术系党支部书记,他以其过硬的专业素养、不懈的奋斗精神,成为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教育先锋。他以高度的自我要求和持续的努力,在提升个人业务能力与道德修养的道路上坚定前行,同时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携手青年教师共同成长,书写了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

在指导学生竞赛方面,他表现出色。2023年,他亲自指导的学生团队在北京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赛项中荣获一等奖,他也因此获得了该赛项的优秀指导教师称号。这一荣誉彰显了他在智能网联汽车技术领域的底蕴,也体现了他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关注和悉心培养。

在科研创新方面,他勇于争先,主持和参与厅局级课题5项,校级重点、重大课题8项,横向课题2项,其中横向课题累计到账47万余元。这些科研项目为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优化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为汽车工程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学术领域,他同样取得了显著成就,以第一作者发表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论文4篇,EI检索论文5篇,展示了他在汽车工程领域的学术功底和创新能力。同时,他还主编出版了《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检测与诊断》、《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技术》和《汽车底盘电控技术》等多部教材,其中《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技术》获“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为汽车工程领域的教学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此外,他还获得了两项国家专利,为提升车辆的舒适性和稳定性提出创新型思路。

5.汽车工程学院 郝瑞参

郝瑞参副教授,轨道交通技术系党支部书记,机械工业人才评价高级考评员,她以其深厚的科研实力和卓越贡献,荣获2011年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近年来,她持续深耕科研、教学,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

近三年,她主持并参与了多项重要科研项目,包括北京市教委项目“一种基于磁流体的新型流量传感器理论及实验研究”(经费15万元)、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等多个省部级项目,以及校级重点课题。这些项目不仅推动了学科前沿的发展,也为行业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

她还在《机械工程学报》等EI检索期刊上发表十余篇高质量论文。此外,她还以第一发明人身份获得了14项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涵盖了磁性液体传感器、取暖装置、流量调节装置等多个领域,展现了其深厚的学术底蕴和创新能力。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她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其参与的《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技术应用》获得学校“课程思政”示范课。同时,郝老师也注重在实践中验证提升学生所学知识,指导学生参加“互联网+”、“挑战杯”等比赛并获得北京市一等奖,其本人也获评学校育人标兵和优秀班主任称号。

随着青年拔尖人才风采的逐一展现,我们见证了他们在教学与科研领域的成就与无私奉献。这仅仅是开始,后续篇章中,我们将继续呈现其他杰出的拔尖人才的事迹。让我们共同期待,这些青年才俊在未来的道路上继续发光发热,引领学校迈向更加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