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第二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学校党委认真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紧紧抓住国家职业教育大发展的有利契机,有力推动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学校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稳居全国高职院校第一阵营,北京职业教育“排头兵”地位更加巩固,谱写了学校发展历程上浓墨重彩的崭新篇章。
在全党上下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重要时期,学校即将迎来第三次党代会的召开,党委宣传部策划推出“喜迎三代会·回眸看成就”系列报道,回顾和展示学校五年来的发展成就,鼓舞全校师生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昂扬的奋斗姿态迎接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
近年来,学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双元育人为主线、专业建设为抓手、三教改革为重点,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实践中持续完善“SCI”系统化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开发区高端产业提供人才资源支撑,努力建成首都职业教育新高地。
一、以双元育人为主线,构建“SCI”系统化人才培养体系
以产教融合载体为依托,校企合作机制为保障,学校创新构建了“SCI”系统化人才培养模式并落地实施。S代表强化技能,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融入课程体系,培养具有较高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的书证融通型技术技能人才;C代表复合技能,依托工程师学院和技能大师工作室等新型产教融合载体,按照专业群培养一专多能的专业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I代表创新能力,依托企业现代学徒制中心等,基于实际生产任务或研发项目培养适应创新型新业态的创新实践型技术技能人才。近三届毕业生中书证融通型比例达到100%、专业复合型比例达到70%、创新实践型比例达到近30%。6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果获2021年北京市教学成果奖,其中1项成果获北京市特等奖和国家级一等奖。


二、以专业建设为抓手,提升服务产业发展能力
学校创新“依托开发区办高职、依托产业办专业”的产城教融合发展理念,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形成依据产业发展设置和动态调整专业的机制,围绕“高端汽车、生物医药、先进制造、集成电路、航空航天、商贸服务、文化创意”等首都高精尖产业、高质量民生、城市运行发展,着力打造“七大专业群”,力促专业建设并跑产业发展。逐一建立了专业与产业发展供求关系谱系图,建立“牵头专业+协同专业+群外教学模块”的专业群组合模型,有效提升了学校专业服务高端产业能力,近年来已经形成深度融入首都高精尖产业发展的“五条线”。学校2个专业群入选国家“双高”专业群,5个专业群入选北京市“特高”专业群,实现学校现有专业群“双高”“特高”全覆盖,75%的招生专业进入省部级骨干专业行列。

一是服务高端汽车产业线。汽车专业群与北京奔驰、北汽新能源合作,对接高端汽车、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建有戴姆勒中国汽车学院、北京奔驰汽车制造工程师学院、百度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学院、复杂和异形件智能制造研发中试基地等产教融合平台。为北京奔驰公司订单培养了1000余名毕业生,公司30%的一线班组长、三分之一的首席技师均出自我校,企业80%在职员工先后在我校参加技术技能培训。


二是服务生物医药产业线。生物专业群与国药集团、北京亦庄生物医药园、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北京化工大学等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建设开发区“化药制剂和蛋白药物研发中试基地”“北京亦庄生物医药园实训基地”等合作平台,被市科委、市教委联合授予“G20企业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



三是服务先进制造产业线。机电专业群与西门子、京东方、机械仪综所、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等单位合作建立北京先进制造新工程师校企联盟,合作共建“新工程师学院”,建设流程型、离散型行业全流程示范中心,服务开发区企业工业4.0战略。


四是服务集成电路产业线。电信专业群与集创北方、中芯国际等合作培养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设备材料、芯片应用等一线岗位的技术技能人才。与集创北方合作共建“集成电路设计与测试中试基地”,与北京工业自动化研究所合作共建厚膜电路生产基地,建设SMT生产性实训中心。在原电信工程学院基础上,转型成立集成电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进一步加快集成电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两个专业的建设步伐,全面提升服务经开区高精尖产业体系的能力与水平。




五是服务首都航空产业线。航空专业群与Ameco公司合作成立“航空工程技术学院”,与国航、东航、海航等企业签定订单培养协议,面向首都国际机场、大兴国际机场和“南箭北星”的航天产业布局,培养从事航空维修、航天技术和航空服务等领域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三、以三教改革为重点,创建教育教学质量品牌
1.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构建书证融通课程体系。作为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学校主动联合培训评价组织,先后参与开发标准25项,获批培训考核站点51个,实现证书招生专业覆盖率100%。构建以校企双元育人为主线的系统化人才培养体系,把“1+X”证书制度要求有机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建立基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模块化、项目化“书证融通”课程体系。通过单独开设X证书课程、在专业课教学内容中融入X证书内容、在课程考核中融入X证书评价标准等不同形式,积极探索构建多种证书的类型教育模式;通过将X证书培训与取证过程和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小学期进行整体设计,利于X证书考证实施。

2.强化精品资源建设,打造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依托学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项目建设,鼓励教师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立体化、数字化的课程教学资源,鼓励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目前,学校已开发建设精品在线课程78门,通过中国大学生MOOC网、超星学银在线平台等开展“O2O”混合式教学并向社会开放,形成一批优质教学在线视频资源,对全校课程建设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其中《工业机器人实操与应用技巧》等2门课程获评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动物细胞培养》等3门课程获评职业教育国家在线精品课程,《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等11门课程获评北京市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主持的2个国家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通过验收,2022年成功申报获批北京市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7个。


学校高度重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以此为载体构建了“校级、市级、国家级”三级教学能力大赛竞赛体系,以赛促教,以赛促研,近五年获得全国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5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3项,北京市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31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3项,获奖总数位居北京第一,全国前列。




与此同时,学校还积极推动以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为基础的新形态教材建设,鼓励编写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注重纸质教材、电子教材和网络化教材的有机结合,实现教材资源的立体化和多样化,已经立项完成100部新形态一体化教材建设,主编“十三五”国家规划教材7部,“十四五”国家规划教材13部,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二等奖1项。


3.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打造“三金”教育教学品牌。推进思政课与学生专业、信息技术、学生需求相融合,率先使用智慧课堂教学互动系统,思政课程教学实效性得到增强,《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对此进行了广泛报道。开展课程思政“三金”(金扣子、金种子、金点子)教学案例设计活动,引导各专业教师充分挖掘各类课程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遴选四批优秀教学设计案例200项,其中150项已公开出版。建立三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培育机制,《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跨境电子商务运营》和《高等数学》三门课程获批北京市职业院校课程思政示范课;《动力电池高压元件失效原理分析》入选北京职业院校“课程思政公开课”;《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和《动力电池及其专利系统》获批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项目。




4.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通过实施“校级、市级、国家级”三级技能竞赛体系,鼓励教师把技能竞赛项目转化成开放性的实践教学项目,作为常态教学开展,以赛促学,以赛促教,进一步通过层层选拔磨练师生的技能及品格,有效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培养了一大批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有效支撑了开发区的经济技术发展。学生参加技能大赛成绩斐然:2019年以来学生参加北京市技能大赛累计获奖109项,其中一等奖29项;参加全国技能大赛累计获奖29项,其中一等奖5项。近五年累计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1万余名,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8%左右,毕业生质量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