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 | 产教融合 生产线搬进校园

发布时间: 2022年12月25日 文章来源:

12月24日出版的《北京日报》头版刊发了题为《产教融合  生产线搬进校园》的专题报道,对我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具体做法进行了介绍。以下是报道全文: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集成电路测试的原理……”在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电信工程学院的专业课上,电子技术系主任裴春梅身穿细竖纹的工作服,鞋上套着鞋套,伸手指了指大屏幕:屏幕上,橘色加粗字体“开短路测试”“漏电流测试”等关键词提示着这堂课的主要内容。屏幕前方,十几位学生身着同样的装束,凝神听讲。

“集成电路的测试,主要是芯片的参数测试和功能测试。这是芯片封装完成之后、应用之前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跟我们合作的集创北方,他们的芯片在提供给使用方之前,全部都要完成上线测试,使用的就是你们身后的这些机器。”听到这里,学生们齐刷刷转身。距离他们不远处,几台1米多高的测试机、编带机有序排列。这些机器可不是摆设,而是真实的生产线——学生边学边实践,每年将为企业在这些机器上完成1亿颗以上芯片的功能测试。



从芯片测试的目的,到测试原理,再到测试的方法,半个小时过去,学生们的笔记本上写得密密麻麻。这时,裴春梅停下讲解,“原理消化起来不难,但从书本到实践还有一定距离。我们一起认识下完成这些测试功能的机器。”她的话音刚落,早就跃跃欲试的学生们便纷纷离开座位,快步走到机器跟前,上下左右细细打量。集创北方的设备工程师王英杰已等候多时——在实践课上,他是必不可少的助教。“这个屏幕上显示的是什么?”“这个按钮是干什么用的?”“机器嗡嗡响的时候是在进行测试吗?”围在机器旁边,一双双好奇的眼睛里充满了求知的渴望;面对学生们的提问,王英杰一一细致作答。

将生产线搬进校园是最近的事儿。11月11日,由学校与集创北方合作共建的集成电路设计与测试中试基地竣工试产。签约仪式上,企业向学校捐赠了价值300余万元的产业级测试机、编带机各3台,为师生们搭建起更加丰富的实景课堂,让师生们兴奋不已。

“这种合作能加速紧缺人才的培养。”裴春梅说,《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中,集成电路产业被纳入重点特色优势产业;而根据《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发展报告(2020-2021年版)》,预计到2023年前后,全行业人才需求规模将达到76.65万人左右,人才缺口将达到20万。“只靠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集成电路的测试人才,已经无法适应和满足时代的需要,很多最前沿的技术来自生产的一线。”在裴春梅看来,与以往相比,这次校企合作的步子迈得更大,“这次我们将企业真实的生产线搬进校园,让学生接触企业真实的生产任务,帮助他们提前认知未来岗位,进入职场后快速转变身份。”

受益的不仅仅是学生。深入生产一线,也打开了老师们的科研思路。朱恭生是具有多年集成电路测试经验的老师之一。他介绍,芯片的测试对环境温度、湿度、清洁度等条件要求极为苛刻,他正在研究如何使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方法,对测试环境进行自动监测。还有老师将研究视角投向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提高芯片测试效率等领域。搬进校园的生产线,让产学研合作的种子次第花开。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科教融汇,是我国职业教育服务、支撑科技自立自强、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机制,是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模式和鲜明特色。”北电科院长姚光业表示,学校将继续从各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努力将中试基地打造成为立足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服务北京、辐射全国的产学研用一体化校企合作新范式、新标杆。



记者手记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坚实的历史基础,也有着急迫的现实需求。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教育教学上也存在一定提升空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

作为国家“双高计划(A档)”院校、经开区内唯一一所高等学校,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与集创北方的携手,使人才链、产业链、教育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有效弥补了以往职业教育中教学实践两张皮的短板,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生动实践。愿更多的职业院校为学生搭建起成长的立交桥,让学生在技能成才的路上走得越来越通畅。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 | 产教融合 生产线搬进校园



版权所有: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地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凉水河一街9号

邮编:100176

京ICP备14053960号-1 京公网安备11030102010493

不良信息举报:wzjd@bpi.edu.cn

官方微信

企业微信

信息平台 邮件系统 图书馆 人才招聘 教务系统 书记/院长信箱 办事服务

【北京日报】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 | 产教融合 生产线搬进校园

发布时间: 2022年12月25日文章来源:

12月24日出版的《北京日报》头版刊发了题为《产教融合  生产线搬进校园》的专题报道,对我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具体做法进行了介绍。以下是报道全文: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集成电路测试的原理……”在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电信工程学院的专业课上,电子技术系主任裴春梅身穿细竖纹的工作服,鞋上套着鞋套,伸手指了指大屏幕:屏幕上,橘色加粗字体“开短路测试”“漏电流测试”等关键词提示着这堂课的主要内容。屏幕前方,十几位学生身着同样的装束,凝神听讲。

“集成电路的测试,主要是芯片的参数测试和功能测试。这是芯片封装完成之后、应用之前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跟我们合作的集创北方,他们的芯片在提供给使用方之前,全部都要完成上线测试,使用的就是你们身后的这些机器。”听到这里,学生们齐刷刷转身。距离他们不远处,几台1米多高的测试机、编带机有序排列。这些机器可不是摆设,而是真实的生产线——学生边学边实践,每年将为企业在这些机器上完成1亿颗以上芯片的功能测试。



从芯片测试的目的,到测试原理,再到测试的方法,半个小时过去,学生们的笔记本上写得密密麻麻。这时,裴春梅停下讲解,“原理消化起来不难,但从书本到实践还有一定距离。我们一起认识下完成这些测试功能的机器。”她的话音刚落,早就跃跃欲试的学生们便纷纷离开座位,快步走到机器跟前,上下左右细细打量。集创北方的设备工程师王英杰已等候多时——在实践课上,他是必不可少的助教。“这个屏幕上显示的是什么?”“这个按钮是干什么用的?”“机器嗡嗡响的时候是在进行测试吗?”围在机器旁边,一双双好奇的眼睛里充满了求知的渴望;面对学生们的提问,王英杰一一细致作答。

将生产线搬进校园是最近的事儿。11月11日,由学校与集创北方合作共建的集成电路设计与测试中试基地竣工试产。签约仪式上,企业向学校捐赠了价值300余万元的产业级测试机、编带机各3台,为师生们搭建起更加丰富的实景课堂,让师生们兴奋不已。

“这种合作能加速紧缺人才的培养。”裴春梅说,《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中,集成电路产业被纳入重点特色优势产业;而根据《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发展报告(2020-2021年版)》,预计到2023年前后,全行业人才需求规模将达到76.65万人左右,人才缺口将达到20万。“只靠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集成电路的测试人才,已经无法适应和满足时代的需要,很多最前沿的技术来自生产的一线。”在裴春梅看来,与以往相比,这次校企合作的步子迈得更大,“这次我们将企业真实的生产线搬进校园,让学生接触企业真实的生产任务,帮助他们提前认知未来岗位,进入职场后快速转变身份。”

受益的不仅仅是学生。深入生产一线,也打开了老师们的科研思路。朱恭生是具有多年集成电路测试经验的老师之一。他介绍,芯片的测试对环境温度、湿度、清洁度等条件要求极为苛刻,他正在研究如何使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方法,对测试环境进行自动监测。还有老师将研究视角投向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提高芯片测试效率等领域。搬进校园的生产线,让产学研合作的种子次第花开。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科教融汇,是我国职业教育服务、支撑科技自立自强、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机制,是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模式和鲜明特色。”北电科院长姚光业表示,学校将继续从各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努力将中试基地打造成为立足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服务北京、辐射全国的产学研用一体化校企合作新范式、新标杆。



记者手记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坚实的历史基础,也有着急迫的现实需求。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教育教学上也存在一定提升空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

作为国家“双高计划(A档)”院校、经开区内唯一一所高等学校,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与集创北方的携手,使人才链、产业链、教育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有效弥补了以往职业教育中教学实践两张皮的短板,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生动实践。愿更多的职业院校为学生搭建起成长的立交桥,让学生在技能成才的路上走得越来越通畅。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 | 产教融合 生产线搬进校园

链接



官方微信: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版权所有: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地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凉水河一街9号

邮编:100176

京ICP备0503943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1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