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下午,北京科技职业大学图书馆一层会议室迎来了一场教育与文化领域的深度对话。由中国文化和旅游部主管的张伯驹潘素文化发展基金会秘书长江山率领的文化资源团队,与学校图书馆、艺术设计学院相关负责人围绕“文化赋能教育、教育反哺文化”主题开展交流研讨。双方在主题合作、文创开发、IP孵化等领域达成多项共识,为区域文化生态建设与职业教育创新注入新动能。图书馆馆长刘正宏、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林倩倩出席本次座谈会。

座谈会伊始,刘正宏以“文化根脉与时代使命”为脉络,为与会嘉宾系统梳理了学校发展历程。通过播放学校《匠心筑梦》宣传片,让大家直观感受到学校七大专业集群的建设成果。刘正宏提到,作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文化会客厅”,图书馆年均举办特色文化活动40余场,服务企业超300家,初步形成“产教融合+文化惠民”双轮驱动模式。刘正宏认为,图书馆不仅是知识存储中心,更是文化创新策源地,期待通过与基金会的合作,将文献资源转化为产业动能。

江山以“文化资本的创造性转化”为题,系统阐述了基金会的战略布局。作为国家级文化类基金会,该机构近年主导的“敦煌数字文创计划”与故宫博物院联名推出的“千里江山”系列文创产品,均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他提出,希望与高校共建“文化IP实验室”,整合图书馆的文献数据库资源、艺术设计学院的视觉创意设计能力及基金会的产业资本,打造“文献资源-创意设计-产业资本”闭环生态。江山表示,文化传承需要科技赋能,而职业教育则是技术转化的关键枢纽,三方合作将实现1+1+1>3的协同效应。
光明云媒文创部总经理董云在发言中提出“数字技术赋能传统文化”的具体路径,这与学校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林倩倩提出的“非遗+数字媒体”专业建设方向高度契合。林倩倩讲到,学院已开设非遗数字化保护、交互媒体设计等课程,下一步计划与基金会合作开发“数字非遗体验馆”项目。在自由交流环节,双方又进一步探讨了一些深层面的创新构想。董云建议,可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非遗技艺的数字化,让文化传承与商业开发并行不悖。

会后,嘉宾团实地参观了学校图书馆举办的京城之脊中轴线艺术展览、艺术设计学院的非遗数字工坊及景泰蓝大师工作室。江山感叹道,本次考察收获颇丰。今后职业教育与文化创新的高度结合,将会催生新的文化生产力。
此次座谈会不仅架起了文化机构与职业院校的“鹊桥”,更构建起“文献资源-创意设计-产业资本”的闭环生态。随着今后各项措施的落地推进,这场始于图书馆的对话,正孕育着文化传承与科技创新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