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4日,亦城时报报道了北京科技职业大学新校徽校训发布的内容,以下是全文:

本报讯(融媒体中心 于晓玲)4月11日,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正式更名为北京科技职业大学,至此,该校实现了从中专到高职再到职业本科的“三级跨越”。成立大会上,该校新校徽、校训正式发布,全面阐释北京科技职业大学精神文化谱系,为北京科技职业大学注入新的灵魂与血脉。
该校新校训、新校徽,既传承历史文脉,又融入时代元素,彰显了学校立足北京、引领全国、面向世界,建设国际一流高水平技能型大学的坚定决心。其中,校徽传承原设计风格并创新,中心“EIC”字母组合蕴含三重意义:一是体现学校坚持“产城教融合发展”的办学理念;二是体现学校立足北京经开区,服务首都发展,扎根中国大地办好国际一流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三是体现学校致力于培养追求卓越、善于创新、能力突出的优秀人才。中间的字母“I”像一条大道,代表学校为学生铺就通往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的成才之路。三颗星有三重含义:一是代表教育、科技、人才,代表学校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改革,全面推动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二是代表“三融”,即“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表明学校致力于构建具有鲜明职教特色的“三融”格局;三是代表学校奋斗目标,即建设“首善标准、中国特色、世界一流”高水平技能型大学。数字“1958”,表明了学校的始建年份,体现了学校悠久的办学历史。
校训“精、融、善、新”四者既独立成意,各有侧重,又浑然一体,有机统一。“精”指工匠精神,“融”强调开放贯通,“善”突出德才兼备,“新” 寓意开拓进取,四者统一呼应。校风沿用原来的“求实、创新、厚德、重艺”,倡导与时俱进,注重品德修养,聚焦技艺提升。原校歌《匠心筑梦》也继续保留传唱,激励师生不忘办学精神与使命担当。
校徽、校训、校风、校歌和办学精神共同构成的精神文化谱系,犹如一条无形的纽带,将学校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紧密联结。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回望20年筚路蓝缕来时路,北京科技职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王伟坦言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北京科技职业大学的成立不仅仅是名称的更迭,更是教育理念的全面革新与办学格局的战略升级。我们将以服务教育强国战略为己任,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培养具有工匠精神与创新能力的高端技能人才。让我们的办学精神在新时代绽放璀璨光芒。”
马上就访
■北京科技职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院长 黄敦华
学校新设立的6个新型机构意义重大,不仅是产教融合的深化,更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将推动专业与产业的紧密对接。其中,机器人和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在建设规划方面,将建立“N个企业+X个学校”的协同合作机制,确保产业学院的运行更加贴近企业需求实际;打造机器人设计创新、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新型工业自动化等5个科研团队,通过科研团队建设来支撑产业学院的发展;并积极申办机械电子工程技术、机器人技术、智能制造工程技术等职业本科专业,通过政校企行研联动,协同培养高技能人才,实现学业与就业、课程与岗位、实践与生产的无缝对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为北京市机器人和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北京科技职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教师 金丽华
作为一名在学校生物工程学院工作了13年的教师,我见证了生物工程学院从生物系发展为一个完整的学院,也亲历了学校在“双高”建设中的努力与成长。当得知学校即将升格为职业本科院校时,我内心充满了激动。当看到新校徽和新校训的发布,所有的付出都得到了回报,我感到无比激动和自豪。职业教育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领域,我非常看好学校未来的发展。以学校升格为职业本科院校为新起点,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也将与时俱进地不断调整教学规划,将更多新技术引入教学项目中,更好地服务高端技能人才的培养,使学生拥有更广阔的就业前景。
■北京科技职业大学学生 石言哲
作为北京科技职业大学航空工程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大三学生,当初选择这所学校,是因为看好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就业前景。学校升格为北京科技职业大学,让我感到非常自豪,同学们都在讨论着未来的发展机会。近年来,社会对职业院校学生的认可度越来越高,我们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能够更好地满足企业的需求,获得了更多的机会和认可。我想对今年即将加入这所大学的新生说,欢迎你们来到这个充满希望的大家庭,职业本科教育为我们打通了实践与理论深度融合的道路,这里将是你们梦想起航的港湾。希望大家在这里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为未来的职业发展绘制出绚丽的蓝图,让我们携手共进,在职业本科大学里书写属于我们的辉煌篇章。
【亦城时报】北京科技职业大学发布新校徽及校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