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5日,新京报报道了我校参加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比赛的内容,以下是全文:

天工、夸父、轩辕、逐日、神农……当拥有着中国风名字的人形机器人战队奔跑在北京亦庄泡桐大道,科技与人文将实现完美融合。4月19日7时30分,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比赛将鸣枪开赛,近20支机器人“跑团”在全程超21公里的赛道上展开角逐。
记者了解到,参加本次比赛有近20支人形机器人“跑团”,其中包括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科技职业大学等高校的机器人,也有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等研究机构、企业的机器人。
北京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梁靓介绍,4月19日7时30分,人形机器人“跑团”将从起点位置南海子公园起跑,途经泡桐大道、文博大桥等风景优美的亦庄打卡点。同时,赛道沿线还有京东、京东方等国内外企业代表,本次比赛的终点位于北京经开区国家信创园。“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道沿线非常精彩,既体现了人文赛道的美丽景色,也体现了科技和产业的特色。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道和人的半程马拉松赛道并行,两个赛道同时举行。”
在赛程安排方面,梁靓介绍,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比赛不仅仅是单个机器人的比拼,“机器人的后面还有工程师、机器人操控员、领队等。因此在赛道上,我们会看到不同型号的机器人,同时还有配合机器人奔跑的领队、操作手、工程师,他们组成团队在赛道上一起奔跑。本次比赛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人和机器人共同奔跑,也象征着科技、产业融入人类生产、生活中。”
在人形机器人半马比赛中,机器人能跑多久十分受关注。对此,梁靓表示,本次比赛是对机器人技术和综合交叉技术融合集成的比拼,其中包括动力电池、关节耐热性、通信保障、材料等的一次挑战,同时也是对参赛领队、工程师的一次挑战。在比赛过程中,设置有多个“补给站”,供机器人更换电池,以更好完赛。他同时坦言,本次是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比赛,每个赛队也是第一次参赛,“机器人在比赛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不稳定的情况,希望大家以包容和容错的心态来看待这场比赛。我们有一个理念:参赛即胜利,完赛即英雄,跑上真实的赛道,本身就是一种挑战。”
4月9日晚,南海子公园,“天工”机器人在奔跑中。
探营
人形机器人住“单间”在训练场提前测试“热身”
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的参赛选手来自全国各地,它们在北京亦庄集结,即将开启“人生”中第一次奔跑的比拼。4月9日,记者探访人形机器人“跑团”大本营,这里不仅有机器人“单间”宿舍,还有与正式赛道类似的训练场。当天晚上,机器人们还进行了排位赛,这也是官方组织的比赛前的首个测试赛。
机器人在赛道上最重要是完成测试
4月9日,记者来到北京智慧电竞中心探营,这里是人形机器人半马“跑团”的大本营,也是比赛前机器人“跑团”的训练场。宽阔的场地上,几顶白色的泡泡状透明帐篷是机器人的充电区,每个帐篷外,还配有装满水的大水桶。比赛组织方相关负责人介绍,机器人配有锂电池,不适合室内充电,因此这些白色帐篷便成了机器人的“补给站”。
北京智慧电竞中心的道路为沥青混凝土路,不仅有直道、弯道、小坡,还有井盖等,与半马比赛赛道路况基本一致,因此这里非常适合机器人在赛前开展适应性训练。记者在采访时,不少机器人在操作员的带领下低速跑步,为比赛“热身”。身高1.7米、体重55公斤的“夸父”机器人体型较大,跑起步来发出咚咚咚的声音,显得铿锵有力。
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赛机器人在“大本营”住上了“单间”。每个“单间”门上贴着“跑团”的名称,机器人的房间宽敞,它们除了在这里“休息”,也可以进行系统调试。机器人“跑团”的其他成员,比如工程师、操作员、领跑员均住在机器人“单间”楼上,方便团队开展训练。
北京智慧电竞中心作为赛前训练场,与实际比赛道路有何区别?梁靓介绍,马拉松赛道只是比赛的一个环节,它同时也是机器人测试和验证的平台。机器人在真实道路上奔跑将面临更多挑战,比如大风、道路通信信号的挑战,以及机器人和运动员的互动挑战,等等。训练场模拟了赛道的情况,但与真实赛道还有差距,“所以训练只是一个过程,机器人走上真实的马拉松赛道,它更重要的任务是完成测试、验证的过程。”
同时,本次人形机器人半马也是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展示平台,各种型号、样式、身高、尺寸、体重的机器人同场竞技。机器人的“技能”也各有千秋,有的奔跑能力强,有的可以语音互动,还有的是“帅哥”“美女”。梁靓说:“尽管机器人各有不同,在赛道上成绩有优劣,但它们在未来产业和应用方面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排位赛上机器人“跑者”激烈角逐
4月9日22时30分,机器人“跑团”于朦胧月色中在南海子公园集结,它们开启排位赛,同时也是官方的首次测试。按照测试规则,机器人按照此前的跑步成绩确定出发顺序。在出发准备区,形态各异的机器人如同一位位矫健的跑者跃跃欲试。除了像“天工”“行者”这样大个头机器人,还有些个头不高,但行动灵活的小个头机器人,比如“旋风小子队”的“N 2”机器人。该队算法工程师覃帮羽介绍,“N 2”身高1.2米,体重30公斤,“‘N 2’身高不高,带来的问题是腿短,但是它的优势是稳定,我们相信N 2在比赛中会有稳定的发挥。”
在出发准备区的靠后位置,身高只有75厘米、体重10公斤的“小巨人”十分可爱,它的研发者是北京科技职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机器人创新团队负责人邱钊鹏和学生们。虽然身高不足1米,但邱钊鹏给机器人取名“小巨人”非常合适,“虽然我们个头小,但是我们也要在人形机器人半马这样的大舞台展示自己。”“小巨人”穿着湛蓝色的中式外套,身后还背着一个方方正正的小包袱,国风气十足。邱钊鹏告诉记者,“小巨人”的这身行头也十分讲究,是该学校艺术设计专业的老师量身定制,小包袱代表着机器人的能量库,象征着为机器人注入源源不断的科技能量。
23时许,一声令下,排位赛正式拉开战幕。“天工”率先出发,只见它迈着稳健的步伐,在两名领跑员的带领下跑上赛道,观众们纷纷给它打气,“加油,天工!”从速度上来看,“天工”大步流星,人群中不时发出“跑得真快”的赞叹。
“天工队”技术负责人郭宜劼介绍,“天工”在室内测试的平均配速大概在10千米/小时,最高能达到12千米/小时。但是为了更加稳定地参加比赛,跑完半马全程,工程师们将“天工”的配速降至7千米/小时-8千米/小时。
随后,“行者”“N 2”“小巨人”等机器人陆续出发。小短腿儿“N 2”步频快,赢得观众阵阵掌声;“小巨人”速度一般,但胜在稳健;“行者”出发时步态平稳,但没跑几步,出现一个踉跄,观众们纷纷为它鼓掌打气,“加油,跑起来。”
本次排位赛赛道长5000米,在2500米处设有一个“补给站”,用于给机器人更换电池。
揭秘
人形机器人“跑者”的成长头脑更聪明 行动更稳健
全程21公里机器人“跑团”即将开跑
当人类马拉松运动员与人形机器人马拉松“跑者”站在同一个赛道、同一时间起跑,人机的互动超越了科幻大片,变得更加真实和触手可及。在首届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比赛上,机器人们将各显神通,无论是通过操作员遥控,还是“看”着领航员身上的信号装置,它们将以稳定、稳健的方式完成这次世界上首届人形机器人半马。近日,新京报记者多次采访人形机器人“跑团”,揭秘机器人训练、比赛后面的故事。

“小巨人”机器人出发。
【新京报】人形机器人“跑团”就位 只待各显神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