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媒体聚焦

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中国大学生在线】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其乐桃桃”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深入乡村,“桃”冶情操

发布日期:2023-08-31

文章来源:党委宣传部

分享:

2023年8月29日,中国大学生在线报道了我校学生前往北京市平谷区大华山镇东辛撞村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内容,以下是报道全文: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基础教育学院2201班积极响应团市委“三下乡”的号召,师生11人组建助农服务团队,赴北京市平谷区大华山镇东辛撞村,开展为期四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在“自找苦吃”中增长才干,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基础教育学院2201班积极响应团市委“三下乡”的号召,师生11人组建助农服务团队,赴北京市平谷区大华山镇东辛撞村,开展为期四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在“自找苦吃”中增长才干,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

学农事做农活,劳动美润心田      

7月14日中午,在果农的带领下实践团成员走进桃园参观学习。基地的桃子分为白桃、油桃、蟠桃、黄桃四大系列,主要有30多个品种,每年7月至10月底均有不同品种的鲜桃上市。队员们品尝黄橙橙澳油,都称赞其果肉鲜嫩多汁、脆甜可口,非常好奇这甜蜜的味道缘何而来,果农讲解了其中的奥秘:第一,桃园所处之地三面环山,日照充分,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桃子在成长过程中积累养分和糖分;第二,基地的土壤多为沙质,周边群山有富钾火山岩,为桃子提供了大量的微量营养元素;第三,果农用天然地下水灌溉,水质好,无污染;最后,种植方法先进科学,桃子一结果就套上特制的纸袋,等到成熟时再摘下来,这样种出来的桃子不仅颜色光鲜艳丽,还能减少病虫害。另外,实践团成员还了解了果树种植知识和田间管理工作——剪枝、灌溉、购肥、施肥、人工除草、果实套袋拆袋、病虫害防治、保养土地……一年四季,果农没有闲着的时候。



图为果农王立泉为实践团讲解桃树种植知识 张雨彤 拍摄      


7月31日早上5点,天蒙蒙亮,实践团成员便跟随果农进入基地摘桃子。昨晚下过雨,土地松软,大家将塑料袋套在鞋上,就钻进了桃园。果农先为大家讲解摘桃的技巧,挑选高处长得大的桃子,用手掐住根部,一拧就折断了。队员们分组劳动,互相配合,一人爬上梯子摘果,一人扶着梯子,一人拿着篮子装果。过了一个小时就摘满了三大篮子。随后队员们开始分拣、称重、套网袋、装箱。7点15左右,大家就将顾客订的桃子送到了揽收点,顺丰公司工作人员熟练地装箱、贴条。8点30分,司机准时将一箱箱新鲜的桃子运出村子。

经历的三个多小时的劳动,团队成员李嘉煜同学说:“摘桃看似简单,但需要眼、手和脚协调配合。我将装满桃子的篮子送到三轮车上,再回来采摘,一个来回,累得汗流浃背。亲身体验劳作,行然后知之艰。”靳东俊说:“辛勤劳动换来丰收成果,果园里累累硕果挂满枝头,那是果农们的用辛勤汗水收获的劳动果实。果园里弥漫着沁人的桃香,那是幸福的味道。”队员们亲历果园劳动,不怕苦,肯干能干,展示了新一代青年人的责任与担当。



图为实践团队员在果园劳动 张宏武 拍摄      


采访果农感真情,致敬平凡劳动者      

实践活动期间,团队成员采访了五位果农,其中年龄最大的78岁,年龄最小的49岁。采访中,大家得知村里有很多“兼职”果农,他们一边开出租,一边种植桃树,非常艰辛。

77岁的果农王明忠,家中有五亩桃林,种植桃树已有45年,一年四季的农活都是他和老伴一起干。每年7月份是平谷大桃销售旺季,果农们为了抓住最佳的采摘时间,早起是家常便饭。种植桃树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冰雹、干旱、大雨、大风、冰冻都会影响桃子生长和果实产量。提到这些坎坷,果农们淡然一笑,仿佛困难在他面前不算什么。



图为实践团采访果农王明忠 宋文杰 拍摄      


49岁的果农王立泉说:“干一行爱一行”。他与桃树结缘几十年,不仅嫁接技术高还是个热心的“专家”,虽然有几十年的种植经验,但仍坚持学习最新最先进的桃树种植技术。他种的桃树枝繁叶茂,产量多,桃子的个头大,色泽鲜艳,口感好。



图为实践团采访果农王立泉 张宏武 拍摄      


70岁的果农王长连喜爱文学,常在乡报上发表宣传稿,多次获得大华山镇优秀征文、优秀共产党员、生产先进个人等奖项。他他希望帮助村委会创办一个村史展览室,记录本村发展历史,展现乡村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村民记得住乡愁。临走时,老人深切叮嘱大家,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大有可为,队员们将老人的话牢牢地记在心中。



图为实践团采访果农王长连 赵梓宵 拍摄      


听着果农们讲述自己的故事,队员们对他们产生了深深的敬意。王宝文同学说:“果农们在自己钟爱的土地上勤耕不辍,用辛勤汗水种出新鲜美味的桃子,他们是可敬的劳动者。青年承载着民族的希望与未来,我们应勇于担当,奋发上进,练就本领,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村史馆里看发展,采访书记知振兴      

自2017年启动“互联网+大桃”销售模式以来,东辛撞村打开了鲜桃销售新路径。代书记向实践队员介绍,近几年来村委会建设大桃销售基地,联合顺丰、京东、邮政等物流公司在村子建立揽收点,为果农销售保驾护航,果农的收益有了明显提升,25%的村民住上了自建的2层小楼。村干部积极探索乡村振兴之路,今年启动了“乡遇计划”果树捐赠认养公益项目,搭建城市家庭和民族村深入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

团队成员高思晗说:“听了代书记的讲述,我深切地感受到乡村经济发展给村民们带来的物质红利。青年就是国家的未来,我们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心怀梦想,不负韶华。”



图为实践团采访东辛撞村代书记 张宏武 拍摄      


8月1日上午,实践团来到大华山村村委会,关主任带大家参观了大华山村史馆。村史馆里的一件件老物件展示了过去的生产生活场景,一幅幅真实的照片和图表记录了乡村的发展和变化。村史馆留住了村民们刻苦奋斗的难忘记忆,留住了乡愁。

队员们从课堂走进乡村,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亲眼目睹了平谷大桃产业的蓬勃发展,感受到乡村振兴的丰硕成果。



图为实践团参观大华山村村史馆 张宏武 拍摄      


助力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实践团发挥团队力量尽自己所能助力果农销售,为乡村振兴奉献一份绵薄之力。团队成员马鑫洋同学和王宝文同学撰写了文章《情系果园乐奉献,此生只为桃子甜》,讲述平凡劳动者勤耕不辍、奋发有为的初心故事;宋文杰同学背着沉重的设备,用镜头记录丰收景象,捕捉劳动的身影;共同制作了《平谷鲜桃出山记》《平谷鲜桃,“桃”你欢喜》两则宣传片,用新媒体力量助力果农销售,还教果农如何使用视频号发朋友圈,宣传自家的桃子;张米佳同学用绘图软件,精心设计了宣传单《桃园寻宝图》,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鲜桃品种、营养价值和口感,扩大信息,弥补了原有包装的不足。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农产品品牌推广是促进乡村农业振兴的关键。调查组的同学还利用网络开展关于平谷大桃消费者认知及购买意愿的调查,共收集有效问卷300份,结合“三下乡”走访调研的信息,撰写调查报告,对该村农产品品牌发展定位,拓宽果农销售渠道献言献策。

在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中,“其乐桃桃”助农服务团队的同学们走出校园,深入乡村,感受果农们的艰辛,看到了农村日新月异的变化,认识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他们走进田间地头,参与果园劳作,讲好奋斗者的故事;他们爱心助农,为果农销售献言献策,在“自找苦吃”中增长才干,收获甘甜,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让“青春之花”在田间地头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其乐桃桃”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深入乡村,“桃”冶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