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媒体聚焦

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亦城时报】北电科数字技术赋能非遗文化传承

发布日期:2024-11-04

文章来源:党委宣传部

分享:

2024年10月30日,亦城时报报道了我校师生通过数字化技术传承非遗泥塑技艺的内容,以下是报道全文:


本报讯(融媒体中心 齐美娟)源于明代万历年间的聂家庄泥塑是泥塑中型、色、声、动四者俱全的一个艺术品种,2008年被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北电科”)艺术设计学院展馆中,展陈着一组被称为“聂来捏趣”的聂家庄泥塑作品。这一由北电科师生设计开发的增强现实交互设计作品,可以让人们实现与非遗文化的奇妙互动。

聂家庄,隶属山东省高密市姜庄镇。其泥塑造型憨朴、着色浓艳,别具一格。所塑事物,有静有动并多能逗趣、发声。其中的“叫虎”,用手拉送首尾,即有啸声发出。“可谓一物在手,平添无穷乐趣,实属国内泥塑中罕有之佳品。这也是我们以此为选题进行交互式数字读物开发的主要原因。”据北电科艺术设计学院老师谭坤介绍,系列作品的设计制作过程历经了实地采集、传承人访谈、提炼概括信息架构、界面设计制作、动画制作、交互设计、企业外协程序开发、传承人校稿、测试发布等过程。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师生团队两次奔赴高密,实地采集聂家庄泥塑素材,面对面采访传承人,详细记录制作工艺,拍摄照片视频,梳理文化脉络……保证了作品中所涉及文字信息、作品情况的准确性和生动性,并最终根据聂家庄泥塑特征将作品信息架构确定为“一声响”(实体发声玩具)、“摆件儿”(实体摆放类泥塑)和“聂来捏趣”展示(涵盖了大师介绍、历史由来、工艺流程、风俗奇趣等内容)三个部分。

其中,“聂来捏趣”部分不仅有图文介绍、动画展示、泥塑DIY互动,还通过一张海报呈现增强现实效果。海报主视觉充满民俗特色,只见一只叫虎竖眉瞪眼、昂首踞立,既威风凛凛,又娇态可掬。“这是我们根据高密传统民间特征进行的叫虎元素版式设计,而且这张海报实现了‘动静结合’。”谭坤边说边拿起手机对准画面进行扫描,本来静止的海报图案立刻在手机程序上动了起来。

“学校与聂家庄泥塑传承人工作室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作为艺术学院的校外非遗实践基地,我们针对聂家庄泥塑开发了一系列的非遗数字化的作品,有交互式数字读物、APP、APK,以及H5等呈现形式,已经实现了PC、安卓终端跨终端发布。”其中,交互式数字读物以丰富的图像、视音频、动画、文字画外音解说等多种媒体的融合交互视听和游戏式DIY体验为主要表现形式;APP、APK则综合应用文字、动画、图像、视频、增强现实交互技术等富媒体交互手段,还原非遗技艺资源制作的工艺流程;H5中,用户可以通过扫二维码即可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阅读、浏览,感受非遗文化魅力。此外,师生们还为聂家庄泥塑开发了成套的IP形象和包装设计作品。

谭坤表示,师生们通过数字化的手段将非遗技艺进行交互式、沉浸式、分享式呈现与传播,让非遗文化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满足大众的文化需求。同时,北电科当前也正在着力推动非遗创新成果转化,支持师生设计、开发非遗文创产品,通过服贸会、创意市集等进行推介,营造浓厚的非遗传承氛围,让非遗在高校得到更好传承。


【亦城时报】北电科数字技术赋能非遗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