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专栏

师者榜样

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人物故事 -> 师者榜样 -> 正文

【师德先锋】马冬宝:用“工匠精神”培育“中国智造”生力军

发布日期:2016-09-02

文章来源:

分享:

  学校的网球场上,人声鼎沸。2012级机电5-1班的周一杰同学和2014级电气士官2班的马帅同学内心却异常平静,他们正在控制设备上专心致志地进行着安装、接线、编程和调试,眼前各类驱动器和仪表上的数字不断跳跃着,站在旁边的一位老师,不时拍一拍他们的肩膀,俯下身耐心指导。

  这位指导老师,就是2016年我校“师德先锋”荣誉称号的获得者之一,来自自动化工程学院的马冬宝老师。为了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他像往年一样,故意把训练场地搬到了最热闹的网球场。

  2016年5月11日,他所带领的学生团队荣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而在此之前,已有三支队伍荣获该赛事一等奖。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骄人成绩的背后,有着怎样的努力、坚持与付出?

    “永远不要低估一颗总冠军的心”

  选拔、指导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正常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外,马冬宝老师最重要的工作之一。而这项每年都要参加的全国性比赛,几乎把他的业余时间都挤占了。作为指导教师,没有假期,没有双休,平常加班加点到深夜成了家常便饭,但他仍无怨无悔地担当起了这份重任。

  今年的比赛由往年的7月份提前到了5月份进行,时间成为指导老师和选手们最大的敌人。马冬宝研究制定了高强度集训和重点训练相配合的节点备战策略,他详细列好各个时间节点的任务和目标,严格按照节点安排训练,通过寒假集训拔高学生的技术能力,然后重点进行突发事件处理和心理应变能力的锻炼。正是有赖于平常的科学训练,今年我校赛同学在比赛中遇到设备故障时,才能够迅速做出判断,向裁判请求更换设备,赢得了宝贵时间,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技能大赛是培养“能工巧匠”的最佳熔炉,马冬宝借助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平台有意识地磨练学生的“工匠精神”。面对挑战,马冬宝和学生们打成一片,与学生一起探索尝试,查找问题。他借用NBA著名教练、姚明的恩师鲁迪·汤姆贾诺维奇的话来激励学生:“永远不要低估一颗总冠军的心”。他认为,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都应该在技术能力上追求卓越,有一颗争当冠军的心。


     以“工匠精神”塑造未来的能工巧匠

  “当学生走出赛场,告诉我他们圆满完成了规定操作,这是我最为幸福、感动和骄傲的时刻。”马冬宝说。每一次比赛,马冬宝和其他指导老师都要在赛场外焦灼等待12个小时以上。

  在马老师眼里,没有令他失望的学生。因为学生总是在成长,成长就意味着无限的可能,他用“工匠精神”塑造能工巧匠。“对待学生,要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着重赋予他们学习新知识的方法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因为知识是无穷的,技术是不断更新的,只有拥有不断学习的能力和思维,才能不断积累,不断精益求精,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工匠”,马冬宝说。

  马冬宝对待学生有一颗匠心。他认为自己首先是一名教师,是学生求学路上的引路人,有责任对学生精心雕琢,培养他们成人、成才。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出中国工匠的生力军,他认为:“这就需要对学生高标准严要求,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多方面涉猎知识,多领域学习技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起工匠追求”。而他的学生也切实感受到了老师的工匠标准,“在技术操作层面,老师要求不差一毫一厘,极其严格、精确,这对我们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让我们懂得了专业技术是应该有所追求的。”2012级机电5-1班的周一杰这样说到。

 

 

    培育“中国智造”生力军

  在为期两年的北京市素质提高工程骨干教师培养项目中,马冬宝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编辑出版教材2本,发表学术论文6篇,申请实用新型专利2项,主持校级科研成果4项,获得各种荣誉多个。但他仍然觉得这些成果离自己的目标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现年33岁的马冬宝,是一位有着14年党龄的共产党员。“从加入党组织开始,我就始终要求自己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自己入党较早,受关注比较多,就更应该高标准地严格要求自己”。对于自己荣获的“师德先锋”这一荣誉,在他看来,“是鼓励,是动力,也是压力。这是对我以往表现的肯定,更是对我今后工作的鞭策。”在他眼里,“师德先锋”不仅是一个荣誉,更是一个指向标,指导着他向着更明确的方向继续前进。

  亲其师,则信其道;信其道,则循其步。马冬宝老师希望学生们能“真正树立起工匠理念,在技术上精益求精,在岗位上兢兢业业,努力成长为一个令社会满意的匠人。”他期盼着自己的学生能够成为未来中国技术创新的生力军,打造出属于他们的“中国智造”。

 

  (宣传部供稿  文/ 张远见  图/自动化工程学院 编辑/宫育津  责编/殷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