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校园动态

位置: 首页 -> 校园动态 -> 正文

马克思主义学院带领师生探访中关村村史馆,解码中国式现代化创新基因

发布日期:2025-05-20

文章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分享:

如何让思政课走出教室、走进社会?怎样让青年学生真切触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时代脉搏?近日,马克思主义学院胡际童、张丽伟老师结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组织部分学生走进中关村村史馆,以社会实践为纽带,将思政课堂与科技创新实践深度融合,探索新时代思政课改革的生动路径。


3981747620445_.pic.jpg

中关村村史馆内,一张张老照片、一件件科技产品,串联起中关村从“电子一条街”到“中国硅谷”的蝶变历程。在这里,教师将教材中的“改革开放”“科教兴国”“创新驱动发展”等理论,转化为鲜活的实践案例。学生们驻足于联想汉卡、方正激光照排系统的展柜前,聆听教师讲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深刻内涵。通过实物感知、场景还原,抽象的理论被具象为一代代科技工作者筚路蓝缕的奋斗足迹,思政课的“厚”与“活”在此刻交织。


3991747620445_.pic.jpg

从王选院士“用科技让汉字照亮世界”的初心,到柳传志、王志东等创业者“产业报国”的壮志,中关村的崛起印证了科学家精神与企业家精神的深度融合。展馆内,“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手稿、人工智能前沿成果同框陈列,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自主创新?”‌学生们从钱学森归国投身建设的信件中读懂爱国情怀,从北斗导航系统的研发历程中感受制度优势,更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殷切嘱托。

这场特殊的思政课,以“行走的课堂”打破传统教学模式。这种“理论讲授+实地研学+课题探究”的三维模式,不仅提升了思政课的亲和力,更让学生在见证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历程中,厚植“强国有我”的使命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本次中关村实践教学正是对这一理念的积极回应。当青年学子站在科技创新高地回望百年党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答案,已然镌刻在科学家攻坚克难的背影里,闪耀在“中国芯”“智能造”的突破中。这堂行走的思政课,让信仰的种子在理论与实践的交融中蓬勃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