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班级凝聚力建设,锤炼学生思辨与实践能力,引导青年学子在数字化浪潮中探索健康社交模式,3月31日,集成电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22贯通网络班举办了“碎片化社交的利与弊”主题辩论赛。这场思想交锋不仅回应了当代社交范式转型的社会命题,更成为班集体建设的创新实践载体。班主任郭莹莹、辅导员郝丽姣作为正反双方指导老师参加。

在智能手机重构人际网络的数字时代,“搭子文化”正重塑社交图景。本次辩论设置立论、攻辩、自由辩论和结辩四重环节正反双方围绕“碎片化社交能否满足当代人的归属感需求”展开深度交锋。
正方以“数字纽带编织情感共同体”为核心理念,认为碎片化社交搭子是孤独的克星,强调碎片化社交的三大价值:一是即时互动的特性如同“情感快充站”,为快节奏生活提供心理缓冲;二是突破了传统社交的重重壁垒,促进多元文化交流,并在不同的社交圈里找到认同感和归属感;三是低门槛的参与模式,让社交不再成为负担,助力“i人”积累经验、增强自信,轻松满足社交归属感。

反方则提出“数字烟火下的社交幻象”警示,指出碎片化社交存在的三重困境:一是浅层次的交往难以构建深度情感联结,真正的归属感需要深厚的情感基础;二是搭子关系的临时性和不稳定性十分突出,缺乏长期承诺的约束,人们随时可能因新的选择而放弃现有关系,无法带来真正的安全感和归属感,甚至让人愈发孤独迷茫;三是碎片化社交中的虚假表象屡见不鲜,人们为维持关系刻意展现美好一面,真实的自我和需求被掩盖,这样建立的关系如同空中楼阁,难以带来真正的归属感。

这场持续三小时的思辨盛宴,成为班集体建设的生动课堂。赛前准备阶段,同学们组建研究小组,围绕社会心理学、传播学理论展开理论学习;赛场之上,辩手们展现出的逻辑推理、临场应变与团队协作力令人印象深刻;赛后复盘时,观众席爆发的热烈讨论更将活动推向新的高度。

班主任郭莹莹指出,辩论揭示的不仅是代际社交差异,更折射出技术革命对传统人际关系的重塑。真正的归属感不在于社交形式的新旧,而在于能否在数字洪流中保持真诚对话的勇气。此次辩论赛为青年学子在虚实交织的社交场域中,提供了审视自我、理解时代的独特视角。
未来,学院将持续探索“理论研讨+实践验证”的特色建设模式,让思想教育在创新载体中焕发活力,助力学生在数字化时代构筑既有技术理性又富人文关怀的社交认知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