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学校共有278名教师进入企业实践,年人均实践天数达52天,完成了教育部及北京市教委要求的企业实践工作任务,在接受北京市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管理与检查工作中,被评为教师企业实践优秀案例院校,其中我校教师企业实践电子信息管理系统应用模式被评为优秀案例。在2021年底,经人事处牵头,组织教务处、科技处、继续教育学院、二级学院对教师企业实践工作进行验收,确定7名教师企业实践考核为优秀。

现把7名教师的企业实践心得进行分享。

苟维杰老师:
2021年3月至9月到北京奔驰发动机厂企业实践,走访了冲压厂、焊装厂、喷漆厂、总装厂、新能源电池厂,被安排到职工培训部门和生产一线岗位,与北京奔驰技师赵斌共同完成了校本教材的开发和培训视频的拍摄。实践期间目睹了工人师傅们对工作认真负责、精益求精、无私奉献的工作作风,从中感悟到不少收获。
收获之一:从人才需求端看待教育教学理念
在从事与企业员工相同的工作时,发现从书本学知识到实际工作需求存在较大的距离,这段“距离”是实践和方法,学校要教会学生掌握自我学习方法,同时,通过熟悉企业相关岗位职责、操作规范、用人标准与管理制度,能够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需求规格,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创新工作过程,为专业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收获之二:从企业工作实践看待教学过程
企业实习中动手操作,掌握规范的流程和工艺,在以后的专业课程教学中可以非常熟练地跟学生介绍这些经验,指导学生进行实训,这将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作为职业院校学生,要把实践教学环节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从一入学就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熟练和强化实际操作技能,到毕业时就能够马上适应正常工作,职业教育的目标也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收获之三:从企业技术现状看待教材改革
要真正发挥实践教学基地的作用,就必须根据企业的发展,不断地改进教材内容,开发校本教材成了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的选择。要关注学生的需求,关注企业的需求,要关注社会的需求,主动改革教材的编排,把问题的关键放在通过怎样的教学才能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上。只有自己开发适合本校学生的教材才能满足学校的教学需求,才能在职业院校之间的竞争中展现自己的亮点,在同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收获之四:从用人角度看待职业精神与职业心理建设
从学生实习期间到工作一年之内的离职原因不难发现: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学习的认知能力水平较低,进入企业的一个普遍特点是眼高手低,怕苦怕累。抓好学生的职业生涯指导工作,把企业文化引入学生德育教育,灌输按劳取酬、多劳多得、不劳不得、勤劳致富的思想;要教导他们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要遵守纪律,遵守时间,遵守规章制度;培养他们学好专业技能、树立刻苦钻研精神、在社会上和企业里要有务实精神、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通过此次的顶岗实践,学习了企业先进的工作理念和方法、受到了浓厚企业文化的洗礼,收集了大量的教学资源,实践教学能力和职业岗位操作技能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得到了升华,这些都将为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极大的帮助!

刘华刚老师:
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提升科研能力,积极响应学校号召,刘华刚老师运用业余时间到北京博联众睿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进行实践锻炼,在企业从事产品研发岗位,参与了企业汽车车身自动化冲压生产线、制药生产设备机械结构优化等项目。通过企业实践锻炼,完成了《汽车冲压生产线操作工》技师培训课程完整的教学资料以及考试题库、研究报告,下面是他本人的一些体会。
一是团队工作学会沟通,养成一丝不苟的职业精神
在汽车车身冲压自动线项目研发的过程中,这条自动化冲压生产线涉及自动化生产工艺优化、动力源、传动结构以及精度稳定性论证、模具设计、控制程序等等各方面,设计人员每人担负一项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工作任务。机械结构的图纸就多达3000多张,对于任何一个细节都不可能漏掉,大家交流中实现各个环节的配合,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这条生产线实现完美的自动化生产,这就是一丝不苟的职业精神。我们职业院校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作为专业课教师,首先自己必须具有过硬的实际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才能教好学生,因此我积极参加实践锻炼,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仅仅是一个方面,通过深入企业实践锻炼,深深感悟到相互合作、深入沟通的重要性,团队精神是只有潜心工作中逐渐养成的良好素养,同时也对以前所教理论课程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使理论教学的针对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大大增强。
二是深度参与企业项目,树立质量意识和成本观念
汽车车身冲压自动线项目研发的反复讨论,一方面体现了技术人员的职业精神,另一方面反映出技术人员的质量意识,质量就是信誉,质量有了保证在今后交付客户后的生产中才会安全,企业质量就是生命线。在制药生产设备机械结构优化的项目中,通过认真分析核心零件的毛坯、材料、机床、夹具、刀具等因素,经过粗、精加工等一系列工序试验研究,查找新技术、新工艺来解决过热、变形等错综复杂的零件生产工艺的问题,以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降低成本。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把质量意识和成本意识融入教学,更好的体现产教融合,让学生尽早积累工作经验,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在此十分感谢学校提供实践锻炼学习的机会,十分感谢企业给予的细心安排,今后会将所学到的先进理念、职业精神运用到以后的教学工作当中,做一名优秀的专业课教师。

隋美丽老师:
职业院校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专业教师自己必须具有过硬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才能教好学生,因此教师下企业参与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人在实践的过程中,感受到书本知识和实际工作需要之间存在的差距,教学理念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深入企业实践,既体会到企业工作人员的艰辛,更重要的是熟悉企业相关岗位职责、管理制度,了解企业岗位对岗位人员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对建立以工作为导向的符合职业能力和发展的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
通过企业锻炼,增强了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获得了企业的真实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发现,老师的理论知识虽然丰富,但是具体到企业中,差距很大,要想提高生产实践技能,就要做到实践教学的融会贯通,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深入企业实践,可以加强校企深度融合与合作,充分利用知名企业在技术、设备、人才、市场等方面资源的优势从而更大开辟了培养模式,可推行现在学徒制的培养模式,利用企业专家指导少量学生,增加学生接触社会、企业,融入到真正的工作环境中去,是实现学校、企业、学生多赢的有效途径,从而达到生源技术过硬,就业质量大幅度提高的目的。
通过实践锻炼,原来工作中偶尔的懈怠思想一扫而空,要树立培养合格人才的高度责任感、迫切性,同时也要增强治学的严谨性,企业的每一道工序流程都是非常严谨的,不容出错,企业的决策更是需要万无一失,只有这样才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才能有正确的发展方向。作为教师,学生的素养和专业水平就是我们的产品,只有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度的教书育人的责任感才能培养出合格的,能为社会所用的合格人才,在以后的工作中,要把企业的学到的吃苦耐劳精神、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贯穿到整个课堂中,同时也要把这种精神传承给学生,以身作则的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

王尚老师:
2021年春季以业余形式到北京科技大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参加了下企业实践活动。完成了学习任务,开发了一门培训课程。
在参与下企业实践前,认真地分析了自己的短板和不足,并充分认识到了下企业锻炼的重要性和实际意义。作为一名教师,教学内容不能脱离生产线。高职院校重点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职业能力和素养,毕业生们要具有较高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水平。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老师们自身必须具有较高的实操技能,才能为学生做好示范和引导。此外,随着国家产业转型,企业生产线工艺和技术的改造、升级越来越快,岗位对员工应掌握的技术要求也在不断改变。如果我们老师们的教学内容一直墨守成规,不求变革,我们培养的学生们必然不能适应岗位。进行实践锻炼,就是要积累一线经验,努力把理论知识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把企业新技术有机地融入到授课内容中。
下企业实践能激发创新思维,推进科研工作。教师们下企业锻炼,参与企业的技术指导,参与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制定生产工艺参数,不仅仅提高自己的实操水平,还能够激发自己的思维,推进科研工作。在下企业期间,与北京科技大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的多名技术骨干和一线操作员进行了多次技术交流和研讨。特别是从企业产线需求角度,对现有的热轧产线的酸洗线污染问题进行了多维度探讨,并对新一代绿色化除鳞技术的工作机理和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随着交流的进行和对现场工作的熟悉,对该技术的研发产生了很多想法,并对现有的一些绿色化生产技术的不成熟、不完善之处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这些创新思维与科研成果,与下企业实践锻炼是分不开的。当然,也离不开与企业一线技术骨干的深入交流。
下企业实践是我们职业院校教师提升自己的一条重要途径。如果下企业锻炼,一定要先树立好目标,并围绕自己目标展开相关工作。一定要珍惜在产线的时间,多与技术骨干交流,认真分析相关岗位的职责和人才需求,以及目前的新技术、新工艺方向。只有这样,才能在下企业期间取得更好的成绩。

郑晓丽老师: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教师到企业实践被赋予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其不仅是加强教师能力建设,着力培养育人能力、教学能力、培训能力和研发能力的要求,也是实现“首善标准中国特色世界一流”高职学院目标的要求,更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要求。
此次到企业实践是学校有计划的组织活动。在企业实践的过程中,我熟悉了最新的磁产业界与我的研究密切相关的生产环节和操作工艺,了解到了最新的技术信息,并及时将行业企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标准”引入了教学过程,推动了大学物理的内容更新和课程改革,有效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企业实践的如期完成离不开学校和企业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通过到企业实践这一形式,加强了本人技术开发能力,提高了教学实效性和市场适应性。
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是职业院校办学的逻辑起点,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学校与企业合作进行技术研发和服务是较高层次的校企合作。目前,我国正处于产教融合的创新发展期,教育部指出要培育数以万计的产教融合型企业,建立1000个左右教师企业实践示范性流动。打造500个左右实体化运行的示范性职教集团(联盟)、100个左右技工教育集团(联盟),推动建设300个左右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经开区管委会去年明确表示要给与经开区内积极开展校企合作的企业以补贴,鼓励企业与学校联合培养员工,提高工人的职业技能。学校在深化产教融合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初步形成赋能北京市高精尖产业发展的“五条线”;人才供给更加精准化;建设另外校企合作中试基地,促进科技成果在经开区的落地转化。未来,学校将瞄准开发区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需求,建立开发区创新创业基地;组建并培育校企、校际、学科、师生“四融合”科研团队,实现企业技术创新与学校科研的紧密衔接;建立“亦城工匠学院”和“亦城工程师学院”,合力打造开发区、大兴区社会培训品牌;服务信息需求,打造开发区科技信息港和文化高地。职业教育春天的号角已经吹响,作为青年党员教师,应紧跟时代潮流,踏上新的征程,为建设世界一流的高职院校贡献力量。

周青老师:
在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到完美世界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进行半脱产形式企业实践,现把取得的一些经验分享交流。
第一明确目标。在企业实践工作开展前,本人制定了详细工作计划,明确了实践目的与任务。包括参与项目组工作、进行项目练习提升实践能力、参加企业的培训学习、与企业专家进行专业课建设讨论并且完成相关课程建设。在目标定义明确的基础上,按照计划完成了所有实践内容,确保完成学校与企业间的学习交流任务。
第二积极参与企业交流。作为企业的岗位新人,需要尽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建立周围同事的沟通交流便是最好的熟悉工作环境的途径,还可以通过交流得到很多非常宝贵的技术经验,对于顺利融入实践工作有很大帮助。在完成项目任务过程中,与主管领导保持沟通,随时确认工作方向是否正确,留意学习当下企业中高效的工作技能与管理模式。
第三利用好一切学习资源。实践企业可以提供专业的培训课程。经过与对方公司领导积极沟通后,我争取到了学习相关课程的宝贵机会。参与了产业工程师培训一期、二期、双师培训,初步了解了游戏设计,熟悉了UI设计、原画设计;完成200学时学习课时量,取得产业工程师认证证书。
第四积极学习勤于思考,把企业实践经验转化为教学能力。本人在实践中认真观察公司运营模式,记录工作任务流程,努力学习新技能、技法。我记录了每日的学习收获,方便日后反复研究和与同事交流分享,并且常常与企业项目负责人或资深员工就工作内容进行探讨,这些企业实践经验对于开发课程是非常宝贵的经验。
第五保持“企业工作”状态,加强成果转化。在完成企业实践将近一年的时间里,本人并没有放松项目实践。保持承接横向课题,完成一定的项目输出量。通过企业实践加深了对项目输出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教学提升的认识,保持横向输出、随时接驳实际工作的状态。

杨秀清老师:
在2021年3月至7月以半脱产的形式在北方集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实践学习,在企业实践期间还承担了学校专业课和小学期通用能力课程教学任务。
在该公司实践学习期间了解了集创北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集成电路产业链的整体布局和未来发展前景,对通过调研对北京市集成电路从业人员的学历分布情况进行了数据分析,对集成电路测试岗位要求和工作技能要求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总结,在此基础上结合本专业的发展对校企合作模式下集成电路产业1+X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这一选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撰写了近7000字的研究报告,为本专业培人才养方案的修定提供了参考意见。
通过这次企业实践提高了专业技能,丰富了专业知识,加快了本人专业方向的转变,成为了新专业的骨干教师。企业实践期间参与了集成电路中试基地建设和集成电路测试岗位校内实践项目开发、完成了集成电路专业方向课程的课标撰写、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一门,承担了新课程集成电路版图设计项目实战教学任务。
半年的企业实践学习收获颇丰,进一步认识到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企业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是提升职业学校教师“双师”素质的关键,对于促进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具有重大意义和实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