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6日下午,生物工程学院联合岛津企业邀请校外专家——北京大学退休教师、分析化学领域专家刘虎威教授通过线上会议作题为“科研工作四十年杂感——以分析化学为例,兼谈研究工作从模仿到创新”的讲座,生物工程学院全体教师与岛津公司代表共同参与。

刘虎威教授曾任职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常年致力于生物药物分离与检测,主要包括色谱(包括毛细管电泳)-质谱联用技术、敞开式离子化质谱技术、应用领域为生命组学分析、药物分析与临床分析等方向的研究,拥有多项学术兼职。刘教授从自身经历出发,展示了自己从事科研工作以来的科研成果,利用实际案例向参会教师讲述了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如何从一位默默无闻的大学毕业生,一步步成为现在成果斐然的专家学者。此外,对于当代的科研环境以及新教师如何开展科研,他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回答与会教师提问的过程中,他表示作为一名教师,科研与教学要相辅相成。尤其对于青年教师而言,缺乏科研不利于其教学能力的提升。为鼓励教师做科研,学校及相关单位应提供必备的科研条件,并且灵活评价教师科研能力,正视教师需求并因人而异分配科研任务或教学研究任务。在当前中国的科研系统中,存在少量头部科学家占据多数资源以及“唯论文论”的现实问题,这是国家科技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科研工作者不能因此自暴自弃,而应正视自己,向优秀的科学家学习,从小处做起,从应用型研究,到基础性研究,从模仿改造到科研创新,以长远的眼光对待个人发展,打好基础,脚踏实地。
刘虎威教授的发言给了全体教师极大的鼓励。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中,明确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明确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进行科学研究工作是国家发展的必然要求,生物工程学院科研工作者将以党的二十大报告为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积极参与科研工作,不断提升创新能力,为学校事业发展和国家科技建设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