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是一个地区和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贵记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组织学生学习非物质文化是培育学生工匠精神、发扬传统文化、增强美育教育的有效手段。本学期开学以来,机电工程学院学生党支部以“海棠匠魂”为主题,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组织系列教育活动,引导学生追寻工匠足迹、学习与传承非物质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引进来,校内开展面塑体验活动
4月3日,学生党支部邀请北京面塑技艺传承人马宏丽老师为同学们带来精彩的体验课,大一大二的入党积极分子参加了此次活动。
马宏丽图文并茂地向大家介绍了面塑文化的发展历史、面塑的制作材料以及自己多年从事面塑制作的经历,现场教学指导同学们如何制作面塑熊猫。看似简单的“黑白搭配”,实则需要很多技巧才能使得熊猫的形态活灵活现。体验过程中,首次接触面塑的同学们认真观察马老师的动作,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经过热烈讨论后细致认真的捏制,一个个形象逼真、生机勃勃的熊猫呈现在眼前。看到自己的作品,大家纷纷感慨,做出大致的样子是一回事,做得精美、做得惟妙惟肖可太难了。


走出去,赴艺术设计学院陶艺工作室体验制陶
3月27日,学生党支部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前往艺术设计学院陶艺工作室体验陶器制作。艺术设计学院刘德欣老师作为指导教师带领大家进行了此次体验活动。
刘德欣向大家介绍了陶瓷的历史和制作工艺,分享了自己数十年学习、研究、实践制陶的丰富经历,他表示,每一件成功的作品都是用心钻研的成果。在刘老师的指导和演示下,大家动手将陶土捏制成自己设计的形状。捏制过程中,大家学习了捏、拉、压、切等基本技巧,体验乐趣的同时,更觉一件精美作品的来之不易,需要持之以恒的练习和反复实验。


走出去,赴中国工美馆参观学习
3月24日,学生党支部赴中国工美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参观学习,支部全体教师党员、学生党员以及入党积极分子代表参加了此次活动。
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是国家级工艺美术博物馆,馆内陈列有艺术陶瓷,织锦,抽纱刺绣等展品以及民族工艺和民间工艺品。其中包括老一辈工艺美术大师,专家,教授的传世佳作以及历年获得国家金奖或国际金奖的优秀作品等一批国家级珍品。参观过程中,同学们不时发出阵阵感慨,惊叹展品的精美绝伦、巧夺天工,就每一件作品的历史以及背后的故事进行深入的交流。学生们也采访了馆内其他参观者,与他们就工匠精神的认识进行了深入的沟通。


在面塑体验活动中,同学们深切感受到了中国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了动手能力,以实际操作体会到传统手工艺者的精湛技艺以及背后所要付出的艰辛和努力;制陶体验活动让师生们了解了陶瓷的制作过程、文化内涵和美育价值,深刻理解了手工艺者对于作品的执着专注,对待每一件作品都要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通过欣赏中国工美馆展示的美轮美奂的作品,同学们进一步学习了解非遗文化,体会到能工巧匠的勤劳智慧以及敬业精进,在实践中感受到了传统工艺的美学魅力。
学生党支部今后将持续推进“海棠匠魂”系列实践活动,在“五育并举”中以多种形式让学生追寻工匠足迹,感受美的熏陶,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厚植文化底蕴,引导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以实际行动践行和弘扬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