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10至12日,由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举办的全国职业院校校长培训(北京)基地(以下简称“基地”)第二期中职学生管理培训班顺利完成线上培训任务。来自全国职业院校的中职主管学生工作副校长、德育教育负责人、团委书记、系部负责人和专任教师等135人参加了线上培训。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副院长辛秀兰在开班仪式上致辞。她指出,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正式实施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党和国家对于职业教育高度重视,职业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同时也对职教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不断提升办学理念,提高办学水平,为国家培育更多的高素质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基地举办此次培训旨在提高学生管理队伍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综合技能,提高参培学员在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学生日常事务管理、校园危机事件应对、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能力,使学员能够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把握学生成长规律,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不断提高学生管理队伍的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推动中职学校学生管理更加科学规范。

北京市教委人事处副处长纪奇明在开班仪式上做了动员讲话。他指出,中职学生管理不但是中职学校教育教学有序开展的重要保证,还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中职学校不仅要传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还需要关注学生的思想管理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要使学生在接受管理、参与管理和自我管理的过程中得到良好的教育和锻炼,只有加强学生管理,才能促进中职学校科学发展,才能把学生培养成社会真正需要的合格技术技能人才。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刘建平主持了本次培训的开班仪式,介绍了参会嘉宾及基地建设基本情况。他指出,基地是经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批准,由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与国家开放大学、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联合建设,旨在服务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基地整合了优质资源、组织高水平专家团队,针对当前职业院校师资能力提升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开发了培训课程。2022年,基地承接了中职教学管理能力培训、中职学生管理培训、高职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培训等教育部及北京市教委委托的20个培训项目,本次开展的“中职学生管理培训班”是基地的第二个培训项目。

三天的线上培训,6场精彩的专题报告带领学员们系统学习了前沿的理论知识、开拓了学生管理工作思路,得到了学员们的一致好评。首场报告是由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华职业教育社常务理事、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孙善学带来的《当前职业教育的形势与政策》专题报告。孙教授的讲座对职业教育面对的就业、人口、技术、企业、教育等外部发展形势做了深入的分析,重点解读了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的特点、产教融合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以及地方政府的责任等内容。孙教授的报告主题鲜明,内涵深刻,内容丰富,开阔了学员的思维视野,为中职教育教学改革、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针对性的指导。

南京金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校长,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生导师周乐山教授作了《人文内蕴,未来可期——探寻职业学校治理现代化肌理》的讲座。周教授以本校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的真实案例为学员们讲解了创建人文校园的构想,并从人文环境的重构和治理结构的转型两个方面详细阐述了改革的具体做法及取得的丰硕成果。他指出,要“以学生为本,面向未来”,培养学生互联网思维以适应未来工作和生活;学校管理要在教师、课程、治理结构的传统模式基础上增加教育创新、学生个性化成长生态和学生支持生态,形成家校合力,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服务,做社会文明和社会准则的传承者和接班人。周教授通过本校大量真实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案例的讲解,使参培学员们深受启发。

西宁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刘家荣副教授作了《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育人的点滴思考》的讲座,从激发教师事业心、责任心,提升教师育人能力典型做法;树立教师队伍典型,评选同伴教育榜样;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和提升学习能力典型做法;加强体育美育,促进身体健康和内涵发展;加强人文关怀,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等五大方面为学员们讲解了非常多切实可行的典型做法。刘校长引用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的“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为主题,从主题班会改革、晚自习改革、体育教育改革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改革等等,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处处体现出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关爱。刘校长强调,文化是环境,德育是灵魂,我们要始终以德育为先、五育融合,为学生打造一个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完成育人铸魂教育的神圣使命。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研究员,中国职教学会德育工作委员会常委梅亚萍作了《学生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讲座。从育人的使命、时代的要求、面临的课题、实践的探索四部分进行了详细的讲解。梅院长以学生网络用语的使用开场,讲解了互联网+思政教育的特点,分析了网络舆情、信息辨析及学生自主性丧失的原因与应对措施,给参培学员打开了网络环境下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路。网络大大拓展了学生思政工作开展的渠道和手段,可以更加敏锐快捷的了解学生的思想情绪和他们关心的热点问题。做德育工作要上接天线下接地线,教师要做好桥梁和纽带,通过我们德育工作的开展,让学生们低头走进来,抬头走出去。在实践的探索部分,梅院长指出要关注思政小课堂、社会大课堂和网络新课堂,积极探索育人机制、育人阵地、育人方式和校园文化的创新,形成团队作战的协同育人模式。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熊晓琳教授作了《红色音乐经典中的奋斗百年路——砥砺前行 共铸辉煌》的讲座。以党的百年奋斗四个历史时期为主线,讲述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筚路蓝缕,艰苦创业”“改革春风,继往开来”“风雨兼程,走向复兴”四个部分内容。从“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我的祖国》《歌唱祖国》《我为祖国献石油》《小路》到《春天的故事》《东方之珠》《七子之歌》再到《北京欢迎你》《祖国不会忘记》《强军战歌》,每一首歌都是一段奋斗的历史。熊教授以史串歌、以歌叙史,在每一个历史节点,都巧妙选取了极为贴切的红色经典音乐,结合讲述音乐作品创作背景,带领参培学员回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苦奋斗历程和恢弘历史成就,点燃了学员们的爱国之情,提升了学员们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受到学员们的一致好评。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万人计划”教学名师、中国文字整理与规范研究中心主任、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王立军教授作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讲座。王院长用三个小时时间,从传统文化与“国学”、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经典的形成、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经典的应用以及统编中职语文教材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体现四个方面,以“文”“化”二字的发展演变为例,通过生动解析汉字构形中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入阐释了汉字构形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讲解了经典的内涵与经典系统的形成,并以《大学》《中庸》《四库全书》等经典国学内容为例带领参培学员学习和把握经典精髓的方法,深刻分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古代经典的关联,展示了经典文化的当代意义,使学员们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意义。通过对统编中职语文教材对中华传统文化选文的比例的介绍,让学员们感受到了中职教师对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及其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运用。王教授强调,把中华传统文化赋予当代教育的价值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一脉相承,我们要关注传统、融入现代,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活力,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民族的文化自信。
目前,本次培训项目的线上课程部分已经全部完成,线下课程部分将适时开展。作为本次培训的牵头组织单位,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全体工作人员群策群力,精心设计培训内容、周密组织培训实施、细致周到服务学员,得到了学员的一致好评,取得了较好的培训效果,积累了宝贵的线上培训工作经验,为后续项目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