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权威解读 >> 正文

发展逻辑、核心要义、前进方向——全面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

2022-10-24

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所进行的一切奋斗,就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百多年来,党团结带领人民历经艰辛坎坷,终于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此前,2021年7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鉴往知来,深刻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和世界意义,强调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道路决定命运。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创造,建立在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奋斗的基础之上,建立在一代又一代不懈探索的基础之上。

“没有一个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的中国,不可能发展工业”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苦苦寻求中国现代化之路。然而,事实充分说明,无论是晚清朝廷、北洋政府还是国民党政府,都不可能担负起实现现代化的重任。

在总结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后,毛泽东同志深刻指出,“没有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的中国,不可能发展工业”;“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在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条件获得之后,中国人民及其政府必须采取切实的步骤,在若干年内逐步地建立重工业和轻工业,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而斗争。毛泽东同志的上述主张,就是当时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要走的现代化道路的最新认识。

基于这样的认识,经过二十八年的浴血奋战和顽强奋斗,我们党带领人民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外国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我国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正是依据苏联的经验从建立重工业开始”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使中国这个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由此,我们党孜孜以求,带领人民对中国现代化建设进行了艰辛探索,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进程。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的领导人准备按照中国实际探索现代化建设道路,提出处理好工业化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关系,分步骤地推进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发展等。但是,朝鲜战争打断了这一探索。当时与我国大国地位不相称的落后经济状况、苏联的榜样和支持指导、复杂的国际环境等,决定我国选择了苏联式的工业化发展道路。“我国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正是依据苏联的经验从建立重工业开始”。

从“一五”计划开始,党选择苏联式工业化道路并相应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基本符合当时国内外形势发展的需要,实施的总体效果是好的。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重要经济部门之间比例比较协调,市场繁荣,物价稳定,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但是,照抄照搬苏联做法,并不都适合中国的情况。为此,毛泽东同志发表了《论十大关系》报告,强调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的十大关系,其中主要的是处理好经济问题,对工业化道路进行探索。然而,当时受种种因素影响,没有能够找到一条完全符合中国实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不久,1979年3月30日,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邓小平同志正式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命题,并强调:“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必须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作为根本前提,这就初步明确了现代化的立足点、出发点和根本前提。

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制定了“三步走”发展战略。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深化了对基本国情的认识,“三步走”发展战略明确了实现现代化的时间表、路线图。

进入新世纪,党的十六大作出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战略决策,再次拓展了现代化的内涵。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将现代化发展的奋斗目标由富强民主文明“三位一体”扩展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位一体”。

根据上述部署,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更加坚定地推动经济社会走上科学发展的道路。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017年党的十九大,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分为两个阶段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至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极大地丰富了现代化的内涵,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坚决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的创新突破,有力推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到2021年,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开始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党领导人民经过不懈奋斗、不断进取,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现在,中国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人民幸福生活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社会环境中,向世界展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

2020年10月,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特点,即:中国的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2021年7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所进行的一切奋斗,就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百多年来,党团结带领人民历经艰辛坎坷,终于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进行宏观展望,科学谋划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会议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力量、根本前提和前进方向。中国式现代化切合中国实际,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党团结带领人民用伟大奋斗创造了百年伟业,也一定能够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我们坚信,只要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坚定信心、同心同德,埋头苦干、奋勇前进,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中的各种困难和险阻,到本世纪中叶如期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作者为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四研究部主任)

(来源:《南京日报》2022年10月23日)